最有影响力的资讯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标题 作者
网站首页 > 新闻 > 正文
半月谈丨三招让科研成果从“书架”到“货架”
2024-10-11 23:02:08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作者:   责任编辑:

半月谈记者 贺占军 昕 展 许祖华

以往,科研机构创新“势能”受制于一些体制机制“细绳子”的牵绊难以充分释放,“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成为一段时间里各地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中面临的普遍难题。

20223月,陕西正式亮出一套改革组合拳,以三项改革,为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清障”“护航,促成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转为生产力。两年多过去,堵点打通了吗,科研人员的包袱卸掉了吗?

为科研人员“撑腰”

今年暑期,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牛育华带着学生扎进了江苏、山东和陕西的苹果园。由她牵头的陕西科技大学腐植酸生态修复工程与技术中心创新团队近年来创新苹果免套袋技术,大大减轻了果农套袋的成本负担。

“我们研发的这种复合材料,喷洒后就能在苹果表面形成保护膜,提供营养、防治病害,不会影响苹果的光合作用。”牛育华感慨,这项已在国内10多个省份落地、让果农每亩增收2000元以上的苹果面膜技术,曾险些长眠在书架。由于缺乏前期资金,她和团队多年难以推广该项技术。

陕西拥有110多所高校、1800多家科研机构。长期以来,束缚住科研人员的细绳子无法有效解除,不少成果处于未激活状态。

为解开“绑绳”、打破藩篱,2021年,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陕西5所高校率先试行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成果转化三项改革

“我们成立股份制企业,得到省上‘春种基金’的支持,科研水平上了一层楼,水果防冻剂、防裂果剂等新成果不断涌现。”牛育华笑着说。

在不少科研人员看来,“三项改革”增加了他们的“底气”。在以往,高校、科研院所的职务科技成果属于国有资产,转化前绕不开定价环节,而国资管理部门对国资保值增值有强制要求,一旦定价低了或转化失败,就可能触及国资流失“红线”。

为解除科研人员的顾虑,陕西的“三项改革”明确,不将职务科技成果纳入国有资产管理,明确技术转移人才参与职称评审的两条路径,支持科研人员将横向科研项目与经费入股科技型企业……一套组合拳,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了“货架”。

为科技创新“搭台”

在部分高校“三项改革”试点的基础上,陕西省20223月将三项改革试点扩大到省内75家高校、科研院所,推动更多创新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在西安西咸新区西安砺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国内第一条薄膜铂电阻自动化生产线建成投产。“今年预计可生产800万至1000万只。砺芯慧感创始人、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罗剑介绍,这款新型温度传感器芯片此前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随着民用需求增大,他萌生了办企业、闯市场的想法。能形成今天这样的产能规模,离不开学校推进的三项改革罗剑说。

不仅是老牌名校,一些省属科研院所也搭上“三项改革”的快车。在位于“中国农科城”陕西杨凌的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中心主任穆建新告诉半月谈记者,为修好成果转化的“高速路”,他们借助“三项改革”搭建平台、促成科企对接,着眼精准研发,加速实现科技成果从“0”“1”再到“N”的转化。

“我们中心育种研究室主任董育红选育的‘秦优1618’油菜新品种,目前在全国已累计推广800多万亩,仅在去年就给选育人员带来100万元的价值。穆建新说。

为产业集群“聚力”

在“三项改革”支撑下,陕西加速推动延链补链强链,大量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为陕西集聚起更为丰富且充沛的创新资源和要素。

截至目前,西北工业大学聚焦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新组建67家成果转化参股公司,7家企业已成为产业链链主企业,7家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铂力特、华秦科技在科创板上市,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24.36亿元,贡献地方税收4.25亿元。

“‘三项改革’有效打通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渠道,推动存量成果、静态资源加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刚表示。

编辑:范钟秀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承东启西 求实创新——陕西以产业焕新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
下一篇:打造更高能级“向西开放”平台——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观察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