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6 17:30:04 来源:东方头条 作者: 责任编辑: |
长寿时代下,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多段式人生。但现实的问题是,可能大部分老年人正在被孤独、无所事事,甚至是慢性疾病所困扰。相信在所有老年人的心中,仍然深藏着年轻时未能完成的梦想,他们也同样期盼着得到认可。
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陈东升在接受《杨澜访谈录》采访时就感慨道:「当我做了养老社区这样一份事业后,才能体会到更多生命的价值、尊严和自由。我们都应该尊重所有生命的选择。」
的确,大量对于高质量晚年生活的需求还在等待全社会力量的挖掘。
从美国、日本的发展经验来看,中国养老消费结构升级将是大势所趋。未来那些有温度、专业化、综合性的养老机构或将更有作为。
不可避免的老龄化
越来越多百岁老人的出现,标志着长寿时代的正式来临。
根据《"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所提出的目标,到203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80岁。
不过,随着出生率及死亡率的下降,人口结构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约为2.7亿,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2%。
按照联合国所制定的标准看,我国已不可避免的步入了「老龄社会」。
然而,寿命的延长并不等于生命质量的提高。有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数量已接近2亿人,带病生存成为了普遍现象。
有专家曾指出,对于老年人慢病防治的关键,在于生活方式的管理。而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专业的护理团队参与其养老生活。
但遗憾的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家属则认为「将老年人送去养老机构,是一种不孝顺的行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9073」格局长期无法被打破。目前,仅有3%的老人(按60岁及以上人口的数量计算,约为810万人)才能进入养老机构接受专业护理。
陈东升在接受杨澜的采访时预测,随着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未来人口会从「金字塔」变成「柱状」的结构,老人可能比年轻人还多。
此前,陈东升在谈及写作《长寿时代》一书的初衷时就曾指出,面对长寿时代的「灰犀牛」,需要个人与家庭、政府和企业最大限度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协同,以体系化的方法论来迎接机遇与挑战,共同建设长寿社会。
但他强调,在这之前,需要社会主流对这个问题形成统一的认识。
被迫「自立」的老人
日本用了大约24年才正式步入老龄社会。
相比之下,中国的进程则要快了很多。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60岁、65岁及以上人口的占比,较2010年分别上升了5.44%、4.62%。
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下,老年人数量的过快增长,会同时对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的压力。
在2010年至2020年这十年间,我国家庭户均人口已经从3.10人减少到2.62人。随着这样的人口流动的趋势,未来以家庭为单位,可以赡养老人的成员数量则会更低。
此外,我国目前大多数养老机构是从传统福利院逐渐演变而来,绝大多数入驻的老人更多的要依靠自己来解决生活问题,他们缺少专业护理和有温度的关怀。
与此同时,据民政部的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3.8万个、各类机构和社区养老床位823.8万张。虽然养老机构数量在政策的引导下,有了明显的增长,但显然人口结构的转换速度,超过了养老体系的建设速度,养老问题仍然难解。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身处养老院的老人们,或者无所事事,或者望着窗外若有所思,好像与整个社会都是脱节的。
「自立」可能是目前绝大多数老年人都要被迫接受的现实。
时代的逐风者
《长寿时代》一书中,对杨澜触动最大的一句话是「养老社区实际上就是对人性的关照。」
在人们普遍的潜意识里会担忧,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后,所带来的是劳动人口下降、创新能力下降、养老成本过高等消极因素。
但陈东升对这种看法却有着不同的理解,他认为,用「长寿时代」替代「老龄化」则更为贴切,也更加积极。他认为,老年人同样也可以创造出价值,这样的观念对其身心能产生一种正向刺激。让他们感觉到存在感、让知识分子仍能发挥余热,会比任何「灵丹妙药」的效果都要更好。
的确,老年人也同样享有追求自由和高质量生活的权利。
越来越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年人会选择用另一种方式过完余生,正如《杨澜访谈录》的栏目名称一样,他们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逐风者」。
法国著名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在晚年生活中会时常感到「精疲力尽」,所以他最终选择用安乐死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享年91岁。戈达尔是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家中,且在家人环绕中去世的,悲伤之余却让人感到了一丝温情。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即便进行更多的救治可能也是徒劳的。医学人道主义的核心就在于「尊重病人的人格与尊严」。
关于死亡这样沉重又有争议的话题,很难让大多数人坦然去面对。但在高贵的灵魂下,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
在节目中,陈东升还回忆起了一段感人的故事:
中国儿童发展中心研究员崔可忻女士,生前在她的房间中挂满儿时到晚年的照片。而且在她的钢琴上,还会摆放很多毛茸玩具。
最后在她的葬礼上,只能放她自己写的歌,不能有哀乐、不能有除了鲜花以外的东西。
「从她身上,我看到的是一个『小女孩』。」陈东升感叹道,「一个高贵的灵魂,对疾病、对生命最后的阶段,那么的放松和坦然,没有依依不舍,她认为只不过是早走了一些。」
在日本、美国如何养老?
老龄化是大多数国家都避不开的问题,且经济越发达,进程就会越快。实际上,日本和美国早已先于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而这两个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2000年,日本政府推行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是让老年人能够「老有所依」的重要基础。
此外,日本的老年社区更多的是为老人提供一个社交和娱乐的场地。很多机构除了配备常见的医疗设备外,还会配有卡拉OK、兴趣教室等设施。日本的老年社区更加突出「独立」的理念,他们鼓励老年人不再单纯依靠护工,而是主动走出房间,去社交、去尽情的跳舞、做游戏。
通过长期的实践可以证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可以控制养老成本的过快上涨。
2002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过「积极老龄化」的行动方案。此后,联合国将此方案推广为全球的行动纲领。
美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已近70年。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30年,美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0%,其社会公共服务与财政支出同样面临着巨大压力。
不过,在上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美国政府已无力承担养老支出。因此,从那时开始,美国逐渐将养老体系的建设转交至企业和个人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在更市场化的方式下,出现了很多养老模式。其中,持续照料退休社区(CCRC模式)则更受到美国人的推崇。
在CCRC模式下,老年人大致可分为:生活能够自理且有独居需求、需要专业人员帮助、完全不能自理等三类。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结合了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等众多优点。
据统计,目前美国共有超过2100个持续照料退休社区,分布在48个州,正在为近百万老年人服务。这些社区可以为老人提供住房、娱乐、餐饮、休闲购物等不同设施。入驻的老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付费定制不同的服务类型。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养老机构的收入可以来自于个人、政府补贴、商业保险、特殊人群福利等不同的支付方式。接受多样性的支付方式,不仅可以覆盖高收入群体,也可以让更多低收入的老人受益。
中国养老产业的启发
多年以前,当第一次考察了美国和日本的养老社区后,陈东升就认定这是一个伟大的商业模式,并决心将其带回中国。通过这样的方式,他坚定的认为,可以改变中国老年人对于生命的和生活的态度。
「保险+医养」也是目前保险企业普遍采用的商业模式。
养老地产属于重资产,投资周期长,所以在大多数人看来,炒地皮可能会比做养老更赚钱。但实际上,养老产业可以与保险资金的长周期性完美匹配。
目前,泰康、新华、平安等保险企业都开始了这一布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13家保险公司投资了近60个养老社区项目,并可以提供超过8万张床位。
借鉴美国的持续照料退休社区模式,目前CCRC型养老社区已经得到了保险行业的认可。
2009年,泰康保险集团率先获得投资养老社区的试点资格后,就将这一模式应用到了泰康之家的运营中。
有业内人士指出,越早推动商业保险业参与和探索养老产业,对未来造成的财务压力就会越小,同时还能为制度带来更大的腾挪空间。
2022年2月,在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就明确指出,要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加快研究开发适合居家护理、社区护理、机构护理等多样化护理需求的产品,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高品质健康养老需求。
有了顶层设计的支持,未来那些有较强支付能力的老年人,可能会释放大量的高品质养老社区的需求。
不过,如CCRC这样先进的模式还应该充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进行创新。
如何拓展更多的支付方式、如何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就等待企业、政府和家庭共同努力,去找到答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