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6日下午五时许,北京市火车站。在站外广场东南角靠墙边的地坪上,正席地坐着二位年过五旬的中年人,笑容满面,热情相谈,大有相见恨晚之势。他们是谁啊? 经了解,一 位是来自云南楚雄老实巴交的农民杨天云,一个是来自江苏淮安的农民调研人俞华,他们在为本地的三农现实和发展问题认真而欢快的交流探讨。
其实,这次调研到北京,并不是俞华走的最远的地方。2013年8月16日,在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平南镇盆塘村郭木荣的家里,俞华就和来自北京的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等全国各地三十余人一起,察看他家的房舍和家庭生活,走访了附近三个自然村的新农村建设情况,并就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目前存在的热点难题问题,与郭老等十多户村民围坐在一起,摆问题,讲事实,同交流,共探讨。至此,俞华从事三农调研的步伐已经踏入广西。
“研究三农,要走进现场看现实,打开网络观各地,了解取经学国外,这样才能使你对三农研究的论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有力”,这是中国社科院杨团研究员对俞华说过的话。为此,他在一边继续奔走大江南北乡村田野的同时,一边在网络上广博浏览全国各地三农动态,一边尽可能的了解西欧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写下了一篇篇的三农调研改革专稿。
调研的喜好来自于一则新闻
来自苏北淮安的俞华,对课题调研从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了爱好。一天,从村部喇叭里播出的中央新闻有这样一则消息深深吸引着他,就是来自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的报道称,今后我国企业将不再躺在政府怀里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睡大觉,沿用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将打破,同时将大胆引进西方国家自主性强、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体制。基于此,如何探求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既可保护现有企业运行、又可有利市场进入的经济体制改革大讨论也将在全国展开。该消息还称,欢迎有志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的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建言献策。这个事情有意思,俞华一听便来了精神,对,我也来研究。
于是,俞华在田间劳作之余,开始奔走于县城的大小书店,不断购买有关经济体制理论研究方面的书籍,仔细阅读,认真研究,同时深入到国营企业、乡办工厂了解企业运行情况,查找利弊,针对当时企业普遍存在供销难的现实,全力构思解决的新方法,新途径。炎热的夏夜,为防蚊虫叮咬,他穿上长衣长裤,伏案疾书,或躲在厚厚的纱布蚊帐中潜心构思…………三个月过去了,一篇修改数次、长达万余字的《关于行业主管系统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手写稿新鲜出炉,飞向了北京。
这篇调研稿是俞华从事政策研究的处女作。三个月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发来了信函,称其提出来的观点新颖,思路正确,值得重视,有待进一步探讨和深化,并嘱咐其要继续研究和探讨,同时给予较高的评价和鼓励,由此激发了他投身调研、建言献策的热情和信心。
调研的重头来自于三农的探讨
俞 华来自农村,农业和农村是他每天必须面对的两件事。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江苏乃至全国的农业生产仍处在较低水平,农业产量低,收益差。而据报载西方欧共体成员国之间相互建立农业产销合作社的信息常常吸引了他,为此,俞华通过查资料,看新闻,多次深入田间农民和农产品经营者中调研探讨,写出了一篇《江苏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考与建议》,此建议被时任江苏省副省长陈必亭亲笔批示,要求省有关部门立即组织开展研讨。
九十年代的乡村住宅,由于目睹原始村落的散居、规划的滞后、建房资金的不足等因素,农村房屋的座落是砖瓦房、大批泥土墙茅草房混杂一片,村容显得杂乱无序。废沟塘、羊肠路、杂物野草等障碍物和垃圾遍布,村貌更是陈旧落后。同时,宅基垫土、招待费等可避免的大额支出,邻里间长期的宅基纠纷,使农村住宅建设不仅矛盾多,难度大、而且变化慢,形象差。如何探讨我国的农村房改,由此成为他三十余年调研不息的最爱课题。
调研的文案来自于辛劳的采访
农村房改是俞华调研的重头戏。为全面了解我国各地农村住宅的现实情况,俞华多次去江苏苏州、无锡等发达地区考察,同时也去革命老区、不发达地区调研。在江西的井冈山,他的朋友本带他去建筑工地做小工,由于笨重的体力活他实在坚持不了,朋友让他休息几天,这让他大喜,天刚亮,他就一路狂奔山区,一个村一个村的挨个看,遇见村民他还用比较生硬的普通话与人家交谈。初次进山区,由于辨不清方向,东南西北不知,直到太阳快落山了他才想起回程的事,饥饿、迷路,加之又听当地人说山区夜晚狼嗥蛇行,他害怕的哭了,此时一位好心的老汉见状,热心的给他留了宿。晚上,他和老伯睡在一张木架床上,就农村合作建房的话题,他又和老伯似懂非懂的谈到半夜,第二天早饭后才赶回,这让俞华至今仍感叹不已。
一次,俞华慕名来到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见村部办公室一戴眼镜的年青人正在整理资料,便躬身上前请教是否可取阅些华西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资料,这位文员热情而认真的说:“请问您是哪个单位,可否出示一下证件,便于我们做好文件外出登记,”他的脸瞬间由白变红,自己算什么啊?
俞华外出搞调研,一日三餐都是清水面条,渴了就喝口自来水或河水,行的基本是两条腿。十凡里之内路途基本靠两条腿走。有的时候,调研的相关数据或图纸他无法计算或绘画,他就请人家帮忙,而支付人家的工资费用往往又拿不出,就只好给人家打白条,通常是他一边打工,一边调研,一边还人家的钱,处境非常尴尬,这与人们印象中的“搞调研”相去甚远,这些做法也引来了好多人的白眼与嘲笑。而令他尴尬的事情远不止这些,有一次从外地调研回来到淮安市区楚秀园附近打公共电话,因为没有四角钱,他的身份证硬地被店主押了下来,直到他第二天付了钱才取回。有一次在安徽一地走访,被保安误认为是小偷对他进行盘查搜身…………
调研的喜悦来自于丰收的果实
三十余年来,俞华研究的课题主要涉及经济管理体制、农村房改、廉政建设、农业产业化等领域。建议的课题不仅有向国家体改委上报了我国行业系统管理体制改革、向中纪委上报了实行财务公开、向国家建设部上报了关于实行农村房改、向国家有关部门上报了关于开展全民健身等国家重大课题的研究,同时还向江苏省委上报了关于农业产业化、乡级机构改革等建议,向淮安市委上报了关于开发兴建淮安旅游大景区的建议,向涟水县委上报了关于涟水举办“两节”“两会”的建议等。
关注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是俞华近来立下的又一个调研走向。2018年,俞华向江苏省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上报了《关于江苏以新设三大经济版块、促发展更高速的建议》,向淮安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上报了《关于组建淮安旅游三日游的建议》、《关于请求尽快修缮扩容韩信故里的建议》,向涟水县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上报了《关于开发涟水历史文化,铸造涟水特色观景的建议》。
每一个课题的研写,俞华都要来回奔波于基层和现场,和相关的工人、农民、机关干部、有关专业人员交谈,回来后查阅资料,反复修改,打印寄发。每一个数据,每一篇建议,都倾注了他大量的汗水和心血。
对于我国农村房改的课题研究,俞华投入颇多。该课题曾得到了时任国家建设部部长侯捷的首肯,称该建议积极可行,要求部以此为依据,加紧研究部署和试点培育,不久,我国农村住宅中心村建设陆续推开,撰写万余字的《关于兴建农村中心村的构想与建议》调研报告被刊入部刊《村镇建设》杂志。就该课题俞华还被江苏省政府邀请去南京参加专题研讨,
江苏省委内刊《江苏通讯》、《江苏信访》、《江苏建设》等杂志均刊登了他调研农村房改的专稿,被时任江苏省省长季允石在全省人民建议征集表彰大会上亲自点名表扬,
一 度成为热传的新闻名人。淮安市建设委员会还派官员亲赴乡政府找俞华谈话,欲将其调市建委专门从事农村房改的研究工作。
2017年秋, 俞华还专程赴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就三农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向司有关领导人进行长达二个小时的专题汇报,并就其撰写的万余字的中国四农全面深化改革建议方案的重点进行了分析和解说。
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号令,中国九亿农民的期盼,为全面掌握中国农村各地的基本情况,调研第一手翔实资料,俞华奔走于全国各地,一边打工,一边调研。经过近二年的调研和轮番修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新研究与建议》一文,被刊登于北京《中华风》杂志。
俞华自费从事社会研究特别是三农研究,也引来媒体的一片赞声。1999年11月2日,扬子晚报头版头条以“字字珠玑显真情”予以报道,2008年,涟水报、淮安电视报、淮海晚报先后进行了报道,淮安日报2008年4月1日二版头条以《田野里走出的建议大户》为题登载了人物通讯,2008年6月19日,淮安电视台《今日观察》节目以《执着的建议能人》为题播放了人物专访电视片。2009年2月23日,淮安电视台《文化星空》节目以《俞华的故事》为题播放了人物专访电视片。2009年12月,共青团中央主管主办的《农村青年》杂志12期刊登了“农民自费搞调研:债台高筑,无怨无悔”的新闻通讯。2010年3月16日,淮安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采访报道。2012年9月20日,涟水报以“俞华,执着调研绘人生”予以报道。2013年10月27日,中国网新农村版以“建议大户”俞华:一位普通农民的清苦调研路刊出。2018年8月30日,中国江苏网“情系三农,俞华自费调研了三十年”予以报道。
2019年2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以“三农,一个中国农民自费调研了三十年”为题进行了网络报道。
“建议大户”不仅是省市有关媒体采访后得出的共同话语,也是省市主管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有关官员曾经给予他的积极评价。
调研的视点来自于政策的导向
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十九大提出的奋斗目标,也是俞华调研三十年的不变课题。为此,俞华还组建了一个跨行业约十余人的草根调研驵,和全国各地很多的网友同交流,整合多方人才搞研究。
通过长期的调研分析,调研组认为,传统说法的中国三农并不全面,应改称为中国四农:农业、农村、农民、农村村级组织。农村村级组织是农民自治组织,村干部来自于农民中,应当统称为中国四农。
现时期的中国四农存在哪些发展难题?特别是目前农业的土地如何科学整合、有效流转?农村的大量无人住空危旧房如何拆、村镇化新房如何建?农民如何转变身份为居民、农村村级组织结构如何规范高效?一句话,如何设计一个最接地气、最简捷易行、最低改革成本、最具推广价值的中国四农全面综合改革方案?如期实现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对 此,俞华和草根调研组研究撰写了一篇题为《以土地改革一把钥匙解中国四农发展难题四把锁的建议方案》,该方案认为,四农改革的重点在土地:农业因“地”的零散难以整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因 “地”已分散入户难以协调征用实施村镇化;农民因“地”的捆绑难以解脱成为产业工人和市民化,农村村级组织因对“地”的管控粗放难以实现经营科学化。由此可见,“地”,已经成为发展“四化”的最大阻力。
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结束后再延长承包三十年不变,是十九大对农村土地改革的重点。那么,目前的土地政策和现状顺延到三十年后,在充分肯定保护农民利益和农村持续稳定的同时,还将会产生哪些不适应?如何以改革求改进求完善?对此,俞华正和调研组其它同仁共同探讨起草一篇《关于农村土地三十年不变的潜在问题分析与解决的一大建议方案》,其中对就未来三十年土地谁来种、怎么种、如何转等十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构思。
该建议的重点在:期望用土地改革这一把钥匙,开启以下四把锁:以新型的土地重新整合、统分结合促进农业现代化;以整合划定的建设用地采取合作建房方式实施农村村镇化;以宜工宜商宜农促进农民市民化;以公务员与村代表兼容共管促进村级建制科学化。
调研的忧愁来自于经费的自理
那 么,三十多年如一日的长期自费搞调研,俞华的调研经费从何而来?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呢?经了解,俞华曾是一个乡机关连续工作14年的优秀职员,后被离岗,无离岗待遇。他的调研经费一是打零工收入支撑,二是靠借债,目前的生活状况为:无职业,无农田,无积蓄,有巨债,为调研目前仍欠下农村商业银行两万元贷款,还有近十万元的私人借款。尽管生存的压力如此巨大,但俞华无怨无悔,仍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继续投身课题的调研。
十年前,俞华在一边奔波忙于三农调研的同时,还心系家乡,心系农民兄弟,当看到家乡很多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不便,于是他动员爱人回家乡办起了幼托园,刚开始即有80多幼儿入园,社会反映极好,淮安电视台曾三次来实地采访报道。现因条件相对较差,加之一些有条件的村民都去县城、乡镇购房,幼儿也随之去了县城、乡镇入园,幼儿人数已大为减少,俞华称目前仍将极力筹措园舍的条件整改。
当记者问他为何三十年自费研究而不息,俞华说:我,一介草根走天下,无怨无悔苦调研,完全是出于对课题的大爱,对信仰的大爱,对改革的大爱,对祖国的大爱,在为中国四农全面深化改革在积极传递广大普通农民的元素和智慧。
俞华还透露,下一步,他将积极寻求志同好友,举办中国四农调研万里行,积极奔波于祖国的田头、村庄、集市、机关,将四农的深层次问题再调研,将农民草根的首创智慧再听取,将四农改革发展课题研究再深化,做一个走在乡间田野上的永不止步的农民调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