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派出三名医护人员,前往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展医疗救援工作。疫情面前,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如今,一个多月过去了,他们的工作进展如何?又经历了哪些点点滴滴?来听听他们在战疫一线的故事! " 当医生很纯粹 " ——黄鑫 当时一听说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需要重症医生去支援,符合条件的我立马就报名了,有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这么果断?我说我并没有想太多,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用尽全力地去挽救患者的生命,这并不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这只是我的职责。 我特别庆幸,还好自己学的专业是重症医学,还好自己还能派上用场。虽然工作中多了暴露的机会和感染的可能,但我平时身体还不错,所以也没有过于担心。 因为照顾的都是重症病人,平常和他们的交流也不太多,但是我能从他们的眼神中感受到感激之情。但是,有次给一个病人救治时,听到他说 " 要不是政府出了钱 ……",当我听到这句话时,心里特别难过,出发之前没有任何人给过我们什么承诺,也真心不是为了什么物质上的奖励,只是觉得救死扶伤是我们医护人员的本职工作。每当遇到这些不理解的患者,我都会告诉自己,只要尽全部的力量,耐心地去救治他们,他们最终一定也会理解的。 选择医生这个职业除了挣钱养家,更重要的是有一份诚挚奉献的心。我一直觉得,当医生挺纯粹的,只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努力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不惜一切代价把病人治好。我认识的很多小伙伴都陆续上了前线,大家都互相鼓励、互相提醒,注意安全。 特别感谢社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感谢医院努力为我们排忧解难,解决我们的后顾之忧,请大家放心,我一定会好好照顾自己,做好自身防护,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救治病人的工作中去! " 这一刻,我就是一名战士 " ——郑小青 从二月六号来到这里,已经快一个月了。在这些日子里,我需要穿着限制动作的防护服和隔离衣,戴着视野小的护目镜和防护面屏,准确记录患者每四小时的出入水量,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做好患者的安全、管道及专科等护理工作。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些患者的我,难免会紧张和担忧。因为科室里,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来自不同的医院,我怕自己不能很好地配合他们而耽误了患者的治疗,怕自己被感染,也怕爸妈会担心。 当我踏进病房见到患者时,之前所有的顾虑都没了,因为这一刻,我就是一名战士,来帮助患者战胜病魔。我第一个分管的重症患者是 59 岁的王大叔,刚来医院时,他需要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留置有动脉导管和胃管,只要稍微翻身活动一下,血氧饱和度就会下降。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现在能自己站立、进食以及进行肺功能锻炼,身体状况在一步步好转。看到患者在我们的治疗和护理下,从重症科室转到普通科室,身体逐渐恢复健康,真的很欣慰。 真正的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双腿颤抖仍要向前。其实,很多事情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只要坚定地迈出第一步,剩下的九十九步也一定能咬着牙走完。我们恰好是这一群勇敢的普通人,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下,凝聚成了一股力量,不断前进、逆行而上。 " 只要病人好转,一切努力都值得 " ——陈波 2 月 6 日,下夜班的我在熟睡中被电话惊醒, 医院领导打来电话,通知我去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支援,当时心情特别激动和自豪。知道我要去支援前线,父母都表示非常理解,他们说,这是我作为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义务及责任,做好自我防护,家里有他们二老做后勤保障,让我放心去工作。 来到这边已经快一个月了,我也逐渐熟悉了新的工作模式。在重症医学科,我需要每班工作 4 个小时,监护患者生命体征、治疗及饮食情况,同时,协助肺部情况差的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肺康复、心理护理等治疗,虽然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护目罩,总感觉呼吸困难,但只要病人一天天好转,我们所付出的努力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负责护理的患者中,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八十多岁的曹爷爷,他心态特别好,看上去完全不像个病人,实际上,他的肺部情况比较差,后来,他得知自己 76 岁的老伴袁奶奶也确诊了,院领导和专家们考虑到他们两老可以有个伴,相互之间还能打气加油,于是把他们安排到了同一个病房。曹爷爷对袁奶奶的关心真是无微不至,只要袁奶奶稍微哼一下,曹爷爷就会就问 :" 老伴,你哪里不舒服,你要配合医生治疗,我们争取一起出院。" 在专家团队的治疗和科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两位老人的病情逐渐好转,看到他们感情这么好,我特别感动," 少来夫妻老来伴,携手相忆话夕阳 " 这句话便是对他们最好的诠释了。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除了我们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患者也在用他们的方式与病魔进行着斗争,让我们见证了许多人间的大爱和温暖。很多人说,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很伟大,但是,我想说,那些在病魔面前不妥协、不放弃的患者也同样让人敬佩! 一篇篇战疫故事,有温情、有心酸、有胜利、有失落,但始终不变的是他们挑战困难的勇气和战胜疫情的决心。愿山河无恙、你我皆安,愿疫情早日结束,所有逆行者们平安归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