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实验装置的迷你版“小小月宫”在北航附小落成,“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刘红教授在植物舱内为孩子们上第一堂课。“小小月宫”今后将对学校的学生们开放,进行专门科普课程学习。 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本报讯(记者 任敏)大名鼎鼎的“月宫一号”,有了迷你版。昨天,北航附小科技节开幕,“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刘红设计的首个“小小月宫”对外亮相,未来北航附小的孩子们可走进参观,并开展科普实验。 “月宫一号”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内的明星装置,它是我国首个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有人综合密闭实验系统。曾于2018年5月15日完成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 “小小月宫”则是“月宫一号”的简化版,它由北航“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刘红教授领衔设计开发,自去年起开始在北航实验学校小学部(北航附小)建立。“小小月宫”位于北航附小东门入口处操场旁,由综合舱和植物舱两部分组成,外表呈现圆柱形舱体,为银白色。 走进“小小月宫”,综合舱内主要是实验台以及电导仪、药品储存柜、冰箱、固废转化器等实验设备;植物舱内栽种有小白菜、油菜、苋菜以及番茄、草莓等。 “小小月宫”可开展模拟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简化版的人类在外太空生存的生命保障系统有关的科学探索实验。 本次科技节启动仪式中,刘红现场讲解了“小小月宫”中所蕴含的科学技术知识,鼓励学生们爱航天、爱科学。 小学生们跟随北航“月宫365实验”的参与者刘慧的脚步,通过视频直播,亲眼目睹了“小小月宫”中的太空生存生命保障的明星生物黄粉虫和绿色蔬菜如何在“月宫”中生长。刘慧说,与“月宫一号”不同,在“小小月宫”里开展实验,不需要密闭环境。孩子们可以做植物培养、植物解剖、配备植物营养液等实验,也可观察黄粉虫的发育过程,了解其特性和用途。 “月宫一号”和“小小月宫”都是刘红一手设计,但区别很大。她说,前者是用于前沿科学技术研究的设施,后者主要用于对中小学生开展科学教育,“我们把‘月宫一号’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科学普及的教育资源,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月宫’,希望在孩子们心中埋下航天梦想的种子。” 刘红透露,前期已经对北航附小的老师和学生进行培训,今后他们可以自主开展科学实验,“月宫一号”团队将提供技术支持。刘红教授团队正在编写“小小月宫”相关的配套科普教材,预计年内推出,并设计了升级版“小小月宫”。其他学校如果有经费和项目支持,也可邀请“小小月宫”去安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