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明日搁浅:平行现实与当下的我们 编辑注:题图来自 Parallel Reality Series,? Tomek Zaczeniuk 明日方舟与死亡搁浅应该是目前国内外最受关注的游戏了吧,富婆猫猫头新时装的联动也很快。但在这场已经持续和即将持续的互联网狂欢中,或许现代人的特点已经被摸得一干二净。 最近我在社交媒体上活跃了一些,某些抖机灵的回复得到了很多点赞,虽然关闭点赞通知很不习惯,但随机点进那些陌生人的主页很多都有明日方舟相关的内容。对于这种现象,我感到很不自然,甚至有种莫名的恐慌感。 死亡搁浅 手机游戏,虚拟世界。也许,相对于现实中发生的国际政治、国内新闻,如果一个游戏的影响力够大,就会成为另一种“平行现实”。光鲜亮丽的人设,比现实残酷很多的世界观,人们都在描述和转发着他们想象中“角色们是在如何生活着”的故事。 而也许这些“平行现实”的内容是否对现实有意义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让大脑保持被填充着。可以讨论,可以互动,可以创作,可以寄托。过去对游戏益处的认识有一条是“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而现在或许需要更深层的归纳,比如“无论现实如何挑动情绪,总有可以转移注意力的途径来避免情绪造成的损失”。 不由得想起以前某些新闻的论调,“宅男沉迷纸片人老婆无法自拔”,全盘否定的态度。而现在,或许因为由纸片人变成了世界观,事情变得难以批判了吧。 但该分析的还是要分析,以前应该,现在也该。比如,说起来,我们这副身体是千万年进化而来的,从 DNA 到细胞,然后到有脊椎,然后到有思维。然而,身体虽然还近似游猎时的那副,生活却不一样了。生产力的提升,使得人类与大自然不再处于时刻的敌对关系中,大脑本应时刻为了求生而忙碌,现在却有更多时间闲了下来。然而大脑还是会不自觉地拼命在过去中寻找经验,试着给未来做判断,这种时间比以前多了无数倍,情绪的作用也被夸大了无数倍。于是人们逐渐发现,能够把注意力用在生产之外的时候,情绪似乎就不会找上门来。于是,文化产业变成了生活的必需品,虽然这在当今社会并没有得到严格意义上的承认。 明日方舟 并不准备挖掘为什么明日方舟会成为影响力如此强大的“平行现实”,因为事情的发生有时只与外因有关,它之所以发生于它本身来说只是因为它恰好在这里。或许鹰角早就做好了能让游戏火起来的周密计划,但也许他们只是在按照自己内心被驱使的思路在做,能做到今天这个程度他们也受宠若惊——这不是不可能,毕竟如果早就策划好了,那么人力的短缺不至于如此难补。 相比之下,小岛秀夫对于群体效应的理解应该会略高一筹。在 IGN 爆出低分后,游戏发售后大家由迟疑变成了真香,基建狂魔的遍地开花甚至让游戏变成了命运共同体宣传材料。 在已经云到的死亡搁浅视频和直播中,令人深思的还是那些陌生人建造的帮助设施。绵延几公里的公路,遍布危险边缘的充电桩,精心架设的桥梁与梯子。这些不是会永久存在的,虽然一座兼具指路和开路功能的巧妙放置的拱桥可以收获 7 万多的赞,但一旦被腐蚀殆尽,甚至不会有人想起这座桥梁曾经存在过。毕竟,只有现在能想起来的过去才能被称为过去,那些曾经发生的,如果不记得,也就相当于不存在了。 然而在明日方舟游戏外和死亡搁浅游戏中,大家仍然乐此不疲地创作着。明日方舟的创作热度甚至比 V 家、东方等还要高,出图、同人剧情甚至游戏都在刷新期待,虽然有的被关注度并不是很高,但他们仍然坚持着,或许是这一话题使得他们的想法有处可发挥。 一方面来说,这是现代人逐渐打破了“计划未来”的思考桎梏,“活在当下”或者说“活在可见的未来”这一真正的“小目标”才是生活的真谛。即使只有短暂的热度,但生活确实受到了那小小的支持,得以从一个日期摆渡到另一个日期。但另一方面,或许这也不正常,这种追求或许是互联网可见度滚雪球效应有意为之。大家看到了高赞和关注度的内容,于是去学习,去模仿,却忽略了一将成名万骨枯,大多数人只能看着自己曾经模仿的痕迹无奈而终。即使是被越来越多的赞顶起来的“天选之子”,其实也很难总结出什么经验出来。 或许,那些都是人类所掌握的科学经验难以发现的内容。人类的科学大多靠实验,因为人类的想象力是如此贫乏,大多数时候只是类比,即使有天花乱坠的猜测也是那样经不起推敲。也许人类的大脑结构,即使研究清楚了,也确实只是复读机。我们希望经验给自己一点确定性,却又希望奇迹的发生。 因此,对“平行现实”的热情或许是盲目的,但每个人确实能从中得到情绪上的安抚。但除此之外,或许还会有些其它的原因。也许未来会越来越陌生,越来越不像想象中的样子,这也是选择“活在可见的未来”的原因,或许会有些恐慌,或许会觉得眼光越来越短,或许应该思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但首先,“不要恐慌”,不管用何种方式,稳定自己的情绪,管住大脑的多余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