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个最初仅有3台单晶炉、十几个人的作坊式小厂,发展成为拥有30多家控股公司和子公司,出货量全球第三的新能源制造企业,这件事看起来是痴人说梦,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这么一个人,化腐朽为神奇,将这个梦成了真。这个人叫做靳保芳,现任晶龙集团董事长。 尽管更多的人是因光伏认识了靳保芳,但靳保芳却将自己在农机供应公司、电力局、晶龙工作的经历并列为自己人生的三个关键阶段。而这其中,改革是贯穿始终的主旋律。 靠改革开创新局面 中国改革开放自1978年,至1988年的前十年倡导对国企放权让利、放手探索、对非公经济放开经营。但是,追溯靳保芳创办晶龙的历程,人们不得不感慨:对靳保芳来说,这是最成功的跨界;于晶龙而言,这是“最抢镜”的副业,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改革,来自于开放。 1984年3月,时任宁晋县农机局办公室主任、32岁的靳保芳主动请缨,调任县农机供应公司任经理。 “这可不是个‘美差’。”时隔多年,靳保芳至今仍清楚记得上任伊始的情景,职工迟到早退、无故旷工现象普遍,有的甚至在单位织毛衣、拆被褥、洗衣服。“当时是大锅饭,职工们工作没积极性,公司已到了亏损的边缘。” 改变这种局面,靳保芳开始了他从业历程中的第一次改革。在全县率先对县城第一门市部实行经营承包,并在全公司推行经营责任制。 改革的效果立竿见影。农机供应公司五个门市部和一个招待所实现了家家盈利,当年利润比上年翻番。到了1988年,公司全年利润48.2万元,是1983年的18倍,四项经济指标超过全国农机供应二级企业标准。 但改革也给靳保芳本人带来了麻烦。农机公司第一门市部负责人年终奖拿到了1.06万元,职工得奖最少的也拿到了5000元!这很快成为爆炸性新闻。有人猜疑:部门经理都成了万元户,靳保芳还不知道拿了多少哩!接到举报组织上派人调查,反而查出来一个廉洁的典型,靳保芳没有多拿一分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