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隋炀帝执政时期,隋朝的政治经历了两个阶段,在隋炀帝执政早期,他虽然励精图治,但是野心太大,导致民力国力都被大量消耗,造成政局震动。在出现这样的情况之后,杨广不想着如何安抚民心,实行更加宽松的政策,反而采取了更加严酷的法令来镇压百姓,终于将隋朝的统治推向了末日。 隋炀帝杨广剧照 h在隋朝政治行将崩溃的时候,隋朝政府曾经进行了一次裁官,这个行动的目的本来是精简官员人数,提升官员的行政效率。但是后面却让隋朝政府的行政效率大大降低了。而之所以会这样,全是拜当时的御史大夫裴蕴所赐。 这位在杨广一朝深受宠信的大臣在国家陷入危机的时候,却依然想着争权夺利,最终终于造成了隋朝灭亡的结局,堪称罪人。 隋末重臣裴蕴 南陈降官凭父贵,投帝所好登高位 裴蕴是南朝名门之后,其祖父曾经在南梁担任卫将军一职,其父亲裴忌也是南陈的都官尚书,位高权重。不过其父亲在跟随南陈名将吴明彻北伐的过程中被北周所俘虏,之后便在北周仕官,到了隋文帝登基的时候依然是朝中重臣,被授予了江夏郡公的爵位。 而当时裴蕴在南陈也显示出了不俗的才华,成为了南陈的重臣,但是当时裴蕴已经看出南陈绝对不是隋朝的对手,即将被隋朝隋吞并。因此他便以自己父亲长期在隋朝为官为理由,暗地里与隋文帝杨坚取得了联系,希望能够成为隋朝平陈时的内应。不过隋朝在与南陈开战之后势如破竹,裴蕴在这个过程中也没有做出什么贡献,甚至连他是不是南陈的奸细都无从分辨。 隋文帝杨坚十分重视裴蕴 在南陈灭亡之后,隋文帝将南陈群臣召集到了长安进行接见,希望从中选取可用的人才。可能当时杨坚对于南方的臣子还不能尽信,因此在挑选的时候更加看重其忠诚而不是能力和之前的地位。如此一来裴蕴就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杨坚授予了他仪同的官职,这在当时看来超过了裴蕴应得的职位。于是宰相高颎便进言道,裴蕴在平陈一事中未立寸功,就受到这样的赏赐,是不符合规制的。杨坚听后不但没有下降其官职,反而将其升职为上仪同。 高颎依然没有看出杨坚的心思,继续进谏,杨坚便说出要授予裴蕴"可加开府"的特权,高颎这才理解了杨坚的心思,接受了其安排。就这样裴蕴成为了当时南陈官员中地位较高的一位。此事在《隋书》中有如下记载:"及陈平,上悉阅江南衣冠之士,次至蕴,上以为夙有向化之心,超授仪同。左仆射高颎不悟上旨,进谏曰:"裴蕴无功于国,宠逾伦辈,臣未见其可。"上又加蕴上仪同,颎复进谏,上曰:"可加开府。"颎乃不敢复言。" 裴蕴在隋朝曾经担任洋、直、隶三州刺史,表现优异,便被杨坚授予了太常少卿的职位。当时大儒牛弘被杨坚委任构建新的礼乐体系,牛弘作为传统儒生的代表,在定乐律正音的时候崇尚复古精简,因此将许多宫中的乐手驱逐出宫。杨坚虽然对这件事不是十分满意,但是也答应了下来。 古代乐人 此时的裴蕴看出了杨坚的心思,提出将之前南朝地区的部分百姓设置为乐户,其中善于表演或者精通器乐的人都要在太常任职。然后裴蕴还设置了专门教授音乐知识的课堂,向他们传授相关知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培养出了三万余名乐人,这让隋文帝十分满意,裴蕴也升迁到了民部侍郎的职位,也受到了隋文帝的信任。 在担任民部侍郎之后,裴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进行户口清查。在开皇年间,隋朝的经济有了比较好的恢复,流民问题也得到了妥善的解决。但是政府直辖的人口数却迟迟没有上涨,这主要是因为在进行户口清查的时候,部分农户为了减少上税的额度,将成年的壮丁报为未成年,或者相互包庇,免去了未老之人的租赋。 裴蕴形象 于是裴蕴在接手之后,就实行了更加严格的审查制度,一旦查出有漏报之人,不但乡长里正要承担责任,就连附近的邻居也要牵连受罚。在这样的制度下,隋朝的户口清查效率和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这让隋朝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得到了不小的提升,这也是裴蕴在隋朝初期做出的最大贡献。 裴蕴作为一名南陈官员,能够逐渐进入隋朝的政治中心是十分难得的,尤其是在对南方士人保有怀疑态度的文帝一朝就更加难能可贵了。这里面既有其突出的政治能力的影响,也与他父亲曾经在隋朝为官息息相关。而且裴蕴是一个会投人所好的官员,这从他培养乐工一事就可以看出来,而这样的行为方式也是他在未来给隋朝统治带来深重灾难的重要原因。裴蕴进位五贵掌管刑法,轻律令重圣心失却民心 在隋文帝一朝,裴蕴已经身居高位,等到更加亲近南方士人的隋炀帝即位后,裴蕴的地位变得更加尊崇。当时裴蕴与裴矩和虞世基一同掌管机要,跻身隋炀帝一朝五贵的行列。当时裴蕴主要掌管刑法相关事宜,他在审查案件的时候,不以事实为根据给犯人定罪,而是看杨广的喜好行事,一旦遇到杨广厌恶的人,裴蕴就会给他加以重罪。 古代司法机关大理寺 当时虽然有人对此提出异议,但是裴蕴能言善辩,精通隋朝法律,因此没有人能够在争辩中胜过他。至此之后,所有关系较大的案件都要交给裴蕴来定夺,大理寺和刑部都不敢对他的审理结果进行改动,其权势之盛可见一斑。此事在《隋书》中有如下记载:"蕴善候伺人主微意,若欲罪者,则曲法顺情,锻成其罪。所欲宥者,则附从轻典,因而释之。是后大小之狱皆以付蕴,宪部大理莫敢与夺,必禀承进止,然后决断。蕴亦机辩,所论法理,言若悬河,或重或轻,皆由其口,剖析明敏,时人不能致诘。" 在杨玄感作乱被平定之后,裴蕴作为负责审理相关犯人的主审官。他深知杨广对这件事情恨之入骨,便加大了定罪的力度,一次性处死了数万人。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论。但是杨广得知这个结果之后却十分开心,裴蕴的地位也更加尊崇。 冤死的薛道衡 之后司隶大夫薛道衡因为向杨广进谏时触怒了杨广,便被逮捕起来交给裴蕴审理。裴蕴知道隋炀帝向来自大,不愿意受到别人的批评,因此对于心直口快的薛道衡一直心存不满。他便以薛道衡恃才轻主,多有悖逆为名将其判处了极刑,这样的判罚显然是失当的。但是杨广却对此十分满意,人们也不敢对裴蕴的行为妄加批评,不过隋朝的司法体制却在这一对君臣的专权下渐渐失去了公信力,这让隋朝的统治变得更加脆弱了。身处绝境不忘政权,不受信任计败身亡 随着隋朝政治局势愈发混乱,杨广只能迁居江都,对外事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此时身为重臣的裴蕴不但不想着如何帮助隋炀帝走出困境,反而一门心思扑到了权力斗争之中。 他先是在隋炀帝面前搬弄是非,将有心劝谏杨广放弃进攻高句丽的苏威形容成了一个瞒上欺下,有狼子野心的奸臣形象,导致苏威被罢官,这让他掌握了更大的权力。 隋朝宰相苏威 但这样还是不能让裴蕴感到满足,当时他担任了御史大夫的官职,为了让自己的权力更大,他串通另一名隋炀帝的宠臣虞世基罢免了司隶刺史以下的官职。这本来是精简官员的措施,对于当时混乱的政治局面是有一定好处的。但是裴蕴却让虞世基在各地增设了百余名御史,而且无论进行什么样的政治活动,这些御史都要到场进行监督,这让裴蕴的权力更加膨胀。不过这些御史在地方上作威作福,鱼肉百姓,不但没有肃清吏治,反而给百姓带来了更加深重的灾难,让隋朝走向了灭亡的深渊。此事在《隋书》中有如下记载:"蕴又欲重己权势,令虞世基奏罢司隶刺史以下官属,增置御史百余人。于是引致奸黠,共为朋党,郡县有不附者,阴中之。于时军国多务,凡是兴师动众,京都留守,及与诸蕃互市,皆令御史监之。宾客附隶,遍于郡国,侵扰百姓,帝弗之知也。" 影视剧中的司马德戡 2此时的隋朝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隋炀帝的帝位也岌岌可危。当时宇文智及和司马德戡已经有了弑君篡权的野心,由于有人告密裴蕴提前得知了他们的计划。于是他便策划将民兵全部交给大将来护儿指挥,然后抓捕乱党。他将这个提议告诉了虞世基,但是虞世基却以证据不充分为由没有采纳,这让他们失去了最后的反击机会。在隋炀帝被杀之后,裴蕴也被乱军所杀。 裴蕴身为杨广最为信任的大臣,在国家陷入危险之后并没有尽到御史大夫应尽的义务去匡扶朝政,反而趁着隋炀帝心烦意乱趁机打击异己,掠夺权力。之后更是联合虞世基安插御史,成为了朝中显贵。不过裴蕴的所作所为还是给他自己带来了麻烦,虞世基最后时刻否决他的计划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他对裴蕴没有足够的信任,毕竟裴蕴也有可能提前串通来护儿来抢夺大权,所以说裴蕴的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咎由自取。 与裴蕴争权的虞世基 结语 在隋朝短短的时间之内,朝廷重臣的构成其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隋文帝一朝时,南方臣子并不是很受重用,而裴蕴就是其中特别的一位。他以南陈旧臣的身份,在隋文帝一朝就官居高位,并且掌握了实权,这是十分罕见的。虽然这里面有其父亲曾经在隋朝为官的原因,但那只是一个前提,真正为裴蕴赢得地位的还是他突出的政治能力。 但就是这样一位能臣,在隋炀帝一朝却迅速退化成为了一名扰乱朝纲的奸臣,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裴蕴的行为方式。裴蕴身为朝廷重臣,不以国家社稷兴旺为己任,一心只想着通过讨好隋炀帝来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权力。为了这个目的他不惜破坏隋朝律令,扰乱国家的法律体系,在以这种方式赢得圣心的同时他们也失去了民心。 与此同时,随着杨广对政治的热情逐渐下降,裴蕴也有了攫取权力的想法,其增设御史的行为就是明证,这让隋朝本就极低的行政效率继续下滑,终于到了万劫不复的境地。而权臣之间的争权夺势也让彼此之间失去了信任,虞世基之所以会否决裴蕴的建议,也有这个原因在里面,这只能说害人者终害己,裴蕴确实要为隋朝的灭亡负有一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旧唐书》 2《隋书》 3《资治通鉴》 文章内容来自益儒历史100%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