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因太子朱标早逝,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朱允炆继位后为了巩固皇权大力削藩,导致诸王不满,建文帝先后削除掉几个势力较小的藩王后有了信心,然后以防边为名,把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坐镇北平的朱棣于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推翻了侄子建文帝,自己登上了皇位。 明成祖朱棣共四子,长子朱高枳、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小儿子朱高爔早殇,长子朱高枳身材肥胖行动不便,在靖难之役时朱棣令他镇守北平,次子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立了汗马功劳,这也让朱棣对他另眼相待,觉得这个儿子和自己很像,还曾对他说:“你哥哥身体不好,汝当勉励之“。这句话说者可能无心,但听者却非常在意,这成了朱高煦之后一切反动举动的导火索,最后引火自焚,谋逆失败,被侄子朱瞻基扣在大缸中活活烤死。《明史纪事本末 高煦之叛》:江上之战,文皇兵却,高煦适引骑兵至,文皇抚其背曰:“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 明成祖朱棣 朱高煦一直觉得自己和父亲很像,又全程参与靖难之役,对于谋朝篡位的作战经验可谓是相当丰富了,那最后为什么结局凄惨没有像父亲一样大获全胜,成功上位呢?骄傲自负,有勇无谋 燕王朱棣文武全才,御下宽严并济,是众藩王兄弟中武力最高的一位,用兵应变,机智神勇。在封地保家卫国的同时,暗中积蓄实力训练军队,期待有朝一日能够谋事。被建文帝猜忌监视的时候为了保存实力,不惜装疯卖傻来掩人耳目,骗过建文帝为自己争取时间。 朱棣知人善任、雄才伟略 很快就组建起来一只纪律严明,兵强马壮的军队。他是自信、直率的,用兵常以少胜多,作战时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为众将士之表率,而且爱才惜才,能够甄别和牢记有很强能力之人的贡献,保护依靠他的那些人,所以朱棣在封地威望很高,深得人心。《明史稿》“帝刚果善断,能决大谋。用兵常以少击众,开阖如神。身先士卒所向克捷。知人善任,使士有一艺辄录用,弗遗与臣下语。表里洞达,无识芥之嫌,不侈祯祥。每谨灾变水旱饥馑赈恤如弗及以故六军数出,工役繁兴与而民不至困敝。在位二十二年,励精勤政,威德远被。穷荒绝域,受朝命修职数十国,其建司置卫,设官世守者以千百计,有明功烈于斯为盛矣。” 朱高煦自幼生性凶悍、言行轻佻还不肯向学,朱元璋在世时就很不喜欢他,明太祖驾崩后,他在返回北平的途中杀害官民驿丞导致燕王朱棣被朝臣指责,直到靖难之役多次立功后才给自己赢得一些正面的评价。 朱高煦得到了父亲朱棣的赞许和一些朝臣的肯定之后,开始得意忘形常以唐太宗自比,自负勇武、恃功骄纵,多行不法之事。在朝廷商议立储之事时,虽然有朝臣以朱高煦战功颇高举荐他为太子,但成祖朱棣认为他过失太多,并没有同意。 之后朱高煦依然没有吸取教训,行事更加骄傲放纵,导致人心尽失而不自知,又多次挑拨是非,陷害太子,一直把想要当皇帝的野心写在脸上,后被成祖朱棣厌弃强行赶去封地。宣德元年八月在不恰当的时机又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起兵造反,还企图勾结英国公张辅为内应,却被告发,宣宗率军亲征,还未开战城内的叛军就都想抓住朱高煦献给宣宗立功,可见他在军中的名声有多差,朱高煦见状只好灰溜溜的出城投降。《明史·朱高煦传》:时议建储,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善高煦,时时称高煦功高,几夺嫡。成祖卒以元子仁贤,且太祖所立,而高煦又多过失,不果。《明史·朱高煦传》:请得天策卫为护卫,辄以唐太宗自比。己,复乘间请益两护卫,所为益恣。既负其雄武,又每从北征,在成祖左右,时媒孽东宫事,谮解缙至死,黄淮等皆系狱。 朱高煦剧照藩国封地、战斗力相差悬殊 朱棣藩国在北平(今北京),地大物博,城池坚固, 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朱棣就藩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军队训练有素,将士作战经验丰富。 朝廷中主要能打的将领,都被朱元璋猜忌杀掉了,导致建文帝无人可用,建文帝以太祖旧将擅长于防守的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师30万伐朱棣。先锋部队在雄县为朱棣所袭,9千人全部战死。北方诸将大多是朱棣旧部,降朱棣从战者甚多,所以朱棣大军很快拿下了通州、蓟州、怀柔等城。《明史·成祖本纪》: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大功,分到的封地肯定也不会差,如果他在自己的封地上积蓄力量,厚积薄发说不定也会夺位成功,但是他获封汉王后,却一直留居南京不肯去藩国云南就藩,锋芒毕露多次谋取太子之位,纵使私兵劫掠,僣用乘舆器物。永乐十五年(1417年),被强令就藩 山东乐安州那种荒凉贫瘠之地,离燕京不远,也方便之后皇帝对他的监视和控制。 朱高煦在乐安洲的兵力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军心涣散,兵力又弱。朱瞻基确定汉王造反的消息后决定御驾亲征,朱高煦手下这些人人人自危,担心连累家人,为了自保打算活捉朱高煦送给明宣宗来将功折罪。朱高煦骄傲却没有计谋,对外张狂却内心害怕,眼见大势已去无力回天只能主动缴械投降了。《明史·朱高煦传》:十三年五月改封青州,又不欲行。成祖始疑之,赐敕曰:“既受藩封,岂可常居京邸!前以云南远惮行,今封青州,又托故欲留侍,前后殆非实意,兹命更不可辞。”然高煦迁延自如。私选各卫健士,又募兵三千人,不隶籍兵部,纵使劫掠。兵马指挥徐野驴擒治之。高煦怒,手铁瓜挝杀野驴,众莫敢言。遂僣用乘舆器物。明年三月徙封乐安州,趣即日行。高煦至乐安,怨望,异谋益急。仁宗数以书戒,不悛。 朱高煦剧照建文帝和明宣宗也有很大不同 建文帝朱允炆温文尔雅书生气十足,和父亲朱标性格很像,朱允炆脾气温和又极其孝顺,为父亲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看到后心生爱怜,对这个皇孙好感大增。太祖驾崩后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 建文帝朱允炆性格腼腆又毫无国政经验,继位后更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嫉妒和质疑,面对虎视眈眈的藩王叔父们朱允炆没有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更多的是不安全感,为了巩固皇权,慌乱之下犯了很多致命的错误。他认为燕王朱棣是最棘手的敌人,所以先从几个势力较小的藩王入手,一年之内废掉5个藩封之后把燕王作为下一个目标,但这一年刚好给了朱棣集结部队和作准备的时间。 建文帝虽然手握重兵但在战场上缺乏果断的领导、周密的计划和首尾一贯的战略方针,所以最后被叔叔朱棣打败,丢了江山。《明史》三月,释奠于先师孔子。罢天下诸司不急务。都督宋忠、徐凯、耿王瓛帅兵屯开平、临清、山海关。调北平、永清二卫军于彰德、顺德。侍郎暴昭、夏原吉等二十四人充采访使,分巡天下。甲午,京师地震,求直言。 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齐王榑、代王桂有罪,废为庶人。遣燕王世子高炽及其弟高煦、高燧还北平。六月,岷王楩有罪,废为庶人,徙漳州。己酉,燕山护卫百主户倪谅上变,燕旗校于谅等伏诛。诏让燕王棣,逮王府官僚。北平都指挥张信叛附于燕。 朱棣剧照 汉王朱高煦的侄子朱瞻基就没那么简单了,简直是朱棣的复刻版。朱棣对于皇太孙朱瞻基的教育非常重视,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示他们一定要尽心竭力,同时朱棣也不忘亲自教导,远征漠北时也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了解如何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明宣宗朱瞻基十几岁时就多次见识过朱棣亲自指挥数十万大军的激战,不是从小长在深宫的建文帝能比的。《明史》赞誉宣宗:“仁宗为太子,失爱于成谊。其危而复安,太孙盖有力焉。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强藩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 明宣宗朱瞻基剧照 无故挑衅,惨被活烹 朱高煦造反失败后,群臣上奏请求将反贼朱高煦明正典刑,但宣宗并没有杀他,只是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以示惩戒。后来宣宗去探视他,朱高煦趁其不备突然出腿把宣宗朱瞻基绊倒,令其出丑,宣宗大怒,命人抬来一口三百多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反扣在里面,又命人加木炭点火,活活烧烹死了这位屡教不改的谋逆二叔。 朱高煦一直没想清楚自己和父亲的区别,靖难之役之所以能取胜,是因为朱棣有勇有谋,深得军心民心,无论政治谋略还是行军用兵皆在建文帝之上,揭竿而起一呼百应、势如破竹。而他自己不过是一个居功自傲,有勇无谋,蓄意制造叛乱违逆军心民意的野心家,得意时狂妄自大导致人心尽失,又在违逆形势的情况下发动叛乱,最后作茧自缚,自取灭亡。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史·成祖本纪》 《明史·朱高煦传》 《明史纪事本末 高煦之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