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影响力的资讯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标题 作者
网站首页 > 文化 > 正文
原创 辛弃疾:我不要做文豪,请给我机会做个将军
2020-01-02 17:29:24   来源:东方头条   作者:   责任编辑:

原标题:辛弃疾:我不要做文豪,请给我机会做个将军

文:夕又(读史专栏作者)

要说大宋词坛的牛人大咖,辛弃疾必须要算一个,他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合称“济南二安”。这三人都是宋词金字塔顶尖上的人物,那个奉旨填词的柳七还要排在他们后面。

不过,你就算把辛弃疾排在第一,他也未必高兴,因为他一生从未想过以文扬名,他更想做的是一个将军,可以提刀上马、收拾河山、光复中原的那种。

公元1140年,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

这年,金人背盟南侵,以岳飞、韩世忠为首宋军反守为攻、连战连捷,兵锋北上中原,失地纷纷收复。中原百姓翘首以盼,以为大宋光复在即,岂料宋高宗竟连下十二道金牌急招岳飞班师......

一时,中原百姓哭声震野,故国复兴无望。

辛弃疾的父亲早亡,跟着祖父长大。

祖父辛赞,为了保全一家人性命做了金国的官员,但他内心深处却时刻不忘自己是大宋子民,对金人充满愤恨。

祖父为他取名“弃疾”,就是希望他能像封狼居胥的霍去病一样,驱逐鞑虏,立不世之功。

小时候,祖父经常带着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

在祖父的影响下,辛弃疾不仅饱读诗书,还研习兵法韬略,勤习武艺,强健体魄。14岁的时候,还以“进京赶考”为名,跑去燕京勘察地形,打探金国朝堂的情形。

1161年,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而他的后方,许多原大宋军民纷纷起兵,辛弃疾瞅准机会,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并投奔了当时最大的抗金组织耿京部。

耿京十分喜爱辛弃疾的文采,命他为掌管文书的书记官。这个位置虽然重要,却不是辛弃疾想要的。

不过很快,他出头的机会就来了。

当初一起跟辛弃疾起义的,有个叫义端的和尚,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匪僧,吃肉、喝酒、杀人,样样都做。辛弃疾当他是个义士,没想到这家伙却关键时刻当了叛徒,偷走义军的帅印,准备献给金国朝廷。

帅印,本来就是辛弃疾这个掌书记保管的,义端又是他带来的。于是,他当即立下军令状,三天之内追回义端、拿回帅印。

事实上,只用了两天,辛弃疾就单枪匹马,不仅夺回了帅印,还带回了义端的人头。

不久,金国内讧,完颜亮被杀,辛弃疾觉得是灭金的大好机会,于是与耿京商量后,具表南下,打算联合南宋,一举光复北方。

在建康(南京)行营,辛弃疾一番慷慨陈词,将金国的情形和天下局势分析的头头是道,成功说服了当局者。于是,南宋朝廷当即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知东平府兼节制京东、河北路忠义兵马。

那一刻辛弃疾澎湃的内心,有抑制不住的激动,他感觉祖父的愿望很快就能实现了,他的家乡很快就能回到大宋的怀抱。

可是,在赶回义军部队的路上,他却收到消息:“张安国叛,杀耿帅(京),义军四散”!

命运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刚刚还离得那么近的梦想,转瞬就被人横空砍了一刀。

震怒之下,辛弃疾亲点50名精兵,不顾劝阻,连夜星驰,杀入敌营。此刻,小人得志的张安国,还在军中宴乐,坐着升官发财的美梦。

辛弃疾二话不说,带人冲入五万人的金国大营,一通砍瓜切菜,不仅生擒了张安国,还顺带杀了不少金兵,50人又完好无损的撤回,无一伤亡。

这件事,用现在的话说,那是可以吹一辈子的。

从此,辛弃疾一战成名!

然而,却也一战成回忆。当时,他可能也不会想到,这是他今生最后一次真刀真枪的上阵杀敌,也是最后一次脚踩故土。

此后,他的剑只能用来写词,他的河山家园,只能在梦里相见。

在金人统治区长大的辛弃疾,有齐鲁豪杰的粗放,有山东大汉的不羁,却缺少传统文人的循规蹈矩,更对南宋朝堂的官场文化一无所知。

为耿京复仇后,他一路南下,收编了一万多失散的义军,投奔南宋朝堂。

宋高宗对他的英勇行为赞许有加,却把这只军队分散编入其他部队,把他任命为江阴签判,相当于一名公务员,文职的。

如果说宋高宗不愿北伐,是因为父兄被俘吓破了胆,高宗禅位后,赵昚称帝,不久就给被冤杀的岳飞平了反。

这让辛弃疾又看到了希望,他在金地长大,熟悉金军的特点,随献上“分兵杀虏”的良计:用关陕、西京、淮北和海上这四路佯攻,调动金军主力,待江淮前线空虚之时,以数万精兵奇袭,可一举收复山东。

可惜,当时不管皇帝还是统帅,都没人信任他。毕竟他是金辖区投奔过来的,这一身份,总让当权者对他带有那么一丝天然的不信任。

后来,隆兴北伐失败,宋、金再次议和。

辛弃疾听到消息心如刀割,他把自己多年的观察和经验写成万言《美芹十论》,上呈皇帝。前三论“审势、察情、观衅”,讲金国的弊端,后七论“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讲南宋朝廷自身需要准备和提高的地方。

这十论被后世奉为治国良策。但在当时,花费了他数年心血的这洋洋万言,呈上去,却如石沉大海,根本没激起什么水花。

皇帝宋孝宗看了之后,欣赏他的才华,却并不采纳他的建议。而是大手一挥,不停的把他调来调去,让他去一些困难重重的地方任职,不给他军权,更不打算北上收复河山。

六年后,金世宗欲迁北宋诸帝陵寝,宋孝宗大怒,遣使北上。

辛弃疾趁机再次写成更加成熟的 《九议》,上奏当时的宰相虞允文。其中,更是提出了“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中国之忧方大”的神预言。

而60年后,金果然被蒙古所灭,也给南宋带来了真正的忧患。赵宋王朝,在蒙古的铁蹄下彻底走向了覆亡。

不过,当时如此有先见之明的“万字平戎策”,命运却依然是被束之高阁。

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辛弃疾和消防员一样,被调往一些动荡不安的地方灭火。

在福建,有人判乱,他下令斩杀了与海盗勾结的头目,又亲自审讯了罪责较轻的60人,并释放了其中50人,宽严并济的政策,很快稳定了当地的局面。

在湖南,他建立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成为骁勇善战的一支地方军队。

上饶,他在家闲居,好友陈亮来拜访,说到抗金北上的话题,两人激愤难当,越说越激动。辛弃疾虽在病中,却与陈亮畅怀痛饮了十余天才依依分别,这其中两人唱和的诗词就留下了四五首。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没机会“补天裂”,亦没人理解他的苦闷。一次酒后,他曾路过一片松林,觉得松树在故意阻挡他抗金,于是拨剑便砍,直到手痛了,心中的痛才稍稍缓解。

还有一次,他喝醉了,以为松树要来扶自己,气的大喊“去去去”,自己身强体壮,还要上马打仗呢,何须用扶!

这,就是辛弃疾,无论现实多么不堪,他的理想始终坚定如初,他的梦想一直都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可是,无论他写多少词,用多少典,上多少言的“平戎策”,他始终是个进入不了南宋朝堂核心的边缘人物,甚至还被人讥笑是个喜欢“掉书袋”的呆子。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臼,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这首《贺新郎》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之句,被很多后人调侃,说辛弃疾多么自恋,认为青山也该觉得自己妩媚多姿,也有人说该词婉约清丽,与其它词中的热血豪情有所不同。

可是通读全篇,只让我们看到一片失落之情。

晚年的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风起云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对于时局,他也是时而无奈,时而愤怒;对于自己,他也是时而旷达,时而心有不甘。

他始终有一颗收拾山河的心,想来山河也对他有在招手之意,可是,转眼间,自己已是两鬓微霜,只能“搔首东窗”。希望自己能像陶渊明那样彻底归隐,笑看醉生梦死的人在功名利禄里沉浮,可是他不恨自己不如古人,却恨没人理解他一生想要收复河山的壮志。

了解自己的,仅有两三个知己而已。

公元1207年,68岁的辛弃疾再次奉诏,这次终于有人建议他当抗金总指挥,可是,他已经病体难支,下不了床了。

68年后,大宋终于有个皇帝理解了他的梦想,加赠他少师称号,追谥忠敏。

可是,太晚了,一年后临安失守,三年后,宋亡。

他以带兵打仗成名,却以文豪的身份被后人仰望;他一生都希望“醉里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最后“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他临死还在大喊“杀贼,杀贼”,那是他多年的梦想,可是却只能带着遗憾,深埋在他乡的地下。

如果谁能在他热血激荡、豪情万丈的词里遇见本尊,请怀着敬意叫一声:将军!

相关热词搜索:给我 我不 文豪 要做 做个

上一篇:宋朝百万大军确不务正业?
下一篇:原创 面对喜怒无常的大老板刘邦朱元璋,张良汤和为何能全身而退?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