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止刘备正史中曹操曹丕孙权也都爱哭 不止刘备正史中曹操曹丕孙权也都爱哭 在一般印象中,刘备这个人是很爱哭的,这好似已经成了他的一个形象符号。这当然是缘于文学作品的描写,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基本性格特征就是爱哭,哭,是他这个“仁德之君”重要的表现形式。 (曹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先看看刘备在《三国演义》当中的哭。 刘备的哭有分离死别之哭。如和赵云的两次分别、徐庶离开他回到北方;关羽、张飞、庞统等人去世等大哭,这些事例很多,虽然有些稍显牵强,如和赵云的两次分别,但总起来还是人之常情的居多。但那些有意为之的哭,就有些做作之嫌了,如赵云在长坂坡救阿斗那次。本来,赵云不过是短时间的离开,你刘备又是非常肯定的认为,赵云不会弃之而去,又带着阿斗回来,有什么必要哭?不但哭,还要把接过来的儿子扔了,这不是很矫情吗? 刘备的哭还能哭出花样和故事,如张飞丢了徐州城那次。本来这就是一个责任归属问题,假如张飞有责,也就是一个该不该、要不要赦免的事儿,可硬是搞一个“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出来。语言精彩,情节跌宕,文学形象令人赞叹,只是为什么要哭令人不解。 刘备的哭还像按演戏,如鲁肃前来讨要荆州,刘备见了他就蒙面大哭,把个鲁肃哭的是胆寒心惊。就在鲁肃心中莫名之际,诸葛亮出来了,这边一个解说刘备为什么哭,那边一个“真个捶胸顿足,放声大哭”,看,真不愧是一个好演员。 当然,小说中刘备的哭也有令人感叹的地方。如在荆州刘表处,刘备不得重用,看到自己“髀肉复生”,不觉悲从中来,反应的正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伤悲!也许这就是史书记载这次哭的原因所在吧。当然,刘备的哭已经成为书中的一个符号,像“泣曰”这种话几乎是伴随着刘备时常出现。 但是,史书所记载的并没有这么多哭,像“分离”这类哭就少见于史书。“死别”这类哭倒是有的,像庞统之死,刘备“痛惜,说起来就会流泪”;法正死,刘备“为之流泪很多日子”,至于关羽、张飞,他们的死则不见刘备哭的记载。史书中刘备的哭并不算多,但应该说都是真诚的,像哭刘表,虽然刘表不太重用他,但危难之际刘表能收留他,这份情还是应该记下的。尤其是,刘表死,荆州归属曹操,总不免让人有种惺惺相惜、同命相怜的感受。关羽荆州兵败,刘封不救,刘备杀了他也曾哭过。有人由此怀疑刘备为什么而哭?其实刘备的这个哭也是可以理解的,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又是一员能打仗的猛将,假如他是个“忠顺”之人,由他掌军权辅佐刘禅,未来该是多么美好!可惜刘封在“易世之后”怕是谁也控制不了他,刘备这才不得不下令杀了他。刘备因极度失望从而伤心至极也是可以理解的。 除了刘备,曹操、曹丕父子的哭也不少。 张邈曾经和曹操相友善,曹操初征陶谦,曾经告诫家人,如果他死了,可以前往相依。回来后见了张邈,两人对着面流眼泪。到了第二次征伐陶谦,这个好兄弟张邈,竟然在陈宫的挑拨下背叛了!曹操手下有个别驾叫做毕谌,张邈劫持了他的母亲以及全家。曹操让他到张邈那儿去,毕谌立刻发誓,说“绝无二心”,直接将曹操感动的哭了。还有这个陈宫,曹操将他擒获,原本想赦免他,可他觉得自己“为臣不忠”没有脸面活在世上,非要去死,曹操也是“哭着送他走向刑场”。 曹操的势力比刘备大,手下的文臣武将也多,因而比刘备哭臣下的事例也就更多。所以,曹操哭荀攸、哭郭嘉、哭庞德、任峻,袁涣,不一而足。尤其是典韦,还要“亲临”而哭。 曹操哭儿子也能哭出故事来,当年儿子曹冲死,曹操非常哀伤,曹丕宽慰他,曹操说:“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幸运啊!”意思是说曹冲死,曹丕继承王位有了几多可能。 至于曹操哭袁绍,可以看作是和刘备哭刘表有相同之处吧。 曹操并不忌讳自己的哭,他说自己每看到乐毅、蒙恬故事时,总会感动的哭鼻子流眼泪,而且这种还不是一般的说,是把它用书面形式昭示天下的,这就是有名的“乙亥令”。 曹丕哭大臣,哭兄弟更多,而最有名的还是那个城门之哭。曹操即将远征,曹植写了一篇文章为之壮行,大家齐声叫好,曹操也很高兴。曹丕知道自己在这方面是比不过人家的,吴质给他出主意说:“流涕即可。”曹丕立刻就哭了,而且哭得令人感动。曹操由此认为,这个儿子才是真正的关心父亲。你想,出征就会有危险,歌功颂德,预祝凯旋,这是一般大臣都能够做到的,而作为儿子,首先关心的应该是父亲的安危。所以有人说,曹丕这个王位,是哭出来的! 孙权也有很多出名之哭。哥哥孙策死,孙权竟然哭得不能“视事”,还是大臣张昭对他说:“这难道是哭不停的时候吗?”孙权这才换上朝服出来巡视军营。至于哭周瑜(江表传)、张纮、哭吕蒙、哭凌统、朱然、吕范等人也就不用说了,还有陈武、甘宁、阚泽等人的“哀之”、“痛惜”以及对张昭、顾雍等人的“素服临吊”,究竟有没有流眼泪,也不好说了。 孙权的哭也有故事和花样,比如说让周泰守卫濡须那会。周泰被任命为主将,但手下还有比他资格老的朱然等人,为了让这些人服气,孙权让周泰脱下衣服,指着周泰身上的伤疤历数周泰的功劳。数就数吧,孙权却是一边哭一边数说,其他诸将你是能不服还是不受感动!还有那个张昭,公孙渊想和东吴结盟那会儿,孙权想让他替自己说话,张昭却坚决反对。气急败坏,孙权竟然拔出剑来威胁要杀了他。还没有用,孙权就扔下刀,和张昭对着哭。再就是对陆逊的儿子陆抗。孙权要废太子,陆逊坚决反对,为此孙权数次派遣使者责备陆逊,导致陆逊愤恨而死。陆抗送葬回京城,孙权以别人诬告陆逊的二十项罪状问陆抗,陆抗不假思索,一一予以解答。等到陆抗再一次回到京城治病,将要返回军营时,孙权说以前对待你父亲是我听信了谗言,所以才对不起你们爷儿俩。这话是一边哭一边说的。 三国开国帝王为什么都爱哭?仔细分析,不否认他们有感情的真实流露,但更不能否认他们很多时候是在演戏,其目的就是为了笼络人心,以便让臣子们死心塌地的为自己效力。感情方面,像曹操哭袁绍、刘备哭刘表,不管他们是对手还是相互猜忌的盟友,同为诸侯,兔死狐悲的伤感是免不了的,所以这哭也就有了一份内在的真诚。至于曹操哭曹冲、刘备哭刘封、孙权哭孙策,除了心中的那份哀伤,更有一份亲情在其中。即便是刘备哭庞统,孙权哭周瑜,也完全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因为他们的确会有一种折断臂膀的痛楚。但另一方面,帝王之哭更多的是一种手段。比如说鲁肃,他是孙权的四大都督之一,是周瑜之后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只因为曾经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事后不被孙权认可,所以孙权只是“举哀”,而没有像对待前任周瑜以及后任吕蒙那样大哭。还有曹操对待大臣荀彧、刘备对待马超以及孙权对待张昭,这些人或者犯了帝王的政治忌讳,或者是为帝王所猜忌,因而他们虽然身为帝王的重臣,其死后仍然不能得到帝王一哭,这不得不由人深思。 从这一点上来说,演义塑造了刘备的能哭,却是对三国帝王的一项高度概括。不过,就像刘备的仁义过头了让人觉得有些虚假一样,这帝王们演戏演过了头,也总让人感觉有些太过做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