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古装电视剧的朋友应该见过这个画面:大军出发在即,将军站在队伍最前面打气或训话,场面特别隆重,下面的几万甚至几十万士兵专心聆听,时不时全军一起喊口号。那么问题来了,古代又没有话筒、音响,他们真的能听见将军说的话?还别说,他们真能。 首先,古代的将领们都有自己的亲兵或督战团,就站在将领的身边,其实他们还有一个工作,当将军的“秘书”。任务是把将军说的话,各自传达给后面的士兵,将军说一句,他们就跟着重复一句。 毕竟那么大的规模,谁的嗓子也不可能穿透整个场地,再者,将军们也不会那么不顾影响地扯着喉咙喊,实在不体面,身边的亲信们就成了传话官。 其次,大将军其实并没有说太多话,一般以口号和鼓励大家的话为主。我们都知道,刀剑无眼,上了战场谁也不敢说能平安回来,所以出发前的大会是非常紧张的,所有士兵都全神贯注。 前面的人只要开始喊口号了,他们马上就会跟上,就算第一时间没反应过来也没关系。至于电视剧里面那种全军同一秒喊出同样的口号,基本是不可能的。 而且大家都知道,这种大会是为了战前激励大家的自信心,那时候为了得个好兆头,将领还会抛铜钱看正反,如果是正面,就代表他们必胜。其实有几个人看得见铜钱的正反面呢? 无论是哪一面,都会告诉大家是“正面”,所有士兵就开始欢呼,增加自己的气势。将军就会在上面喊:“天佑我军,我军必胜!”这种口号,目的是为大家打气。 最后,用“旗语”和“鼓声”。开大会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全场是非常安静的,还可以靠人传话,但打起仗来,场面非常混乱,哪里听得清命令,这时候旗和鼓发挥了优势。 在中国古代,我们有帅旗、将旗、认军旗等,按照各方所属分不同颜色,出征的士兵按照自己所属的队伍跟旗走,旗语还要配合击鼓的声音,旗举则击鼓进军,旗掩则息鼓待令,旗挥则鸣金退军,所以古代打仗才不会一窝蜂乱窜。听鼓声、看旗语,士兵们就能快速反应过来该干什么。 当年的士兵,都专门被训练过听鼓声,《吴子》记载:“一鼓整顿兵器,二鼓练习列阵,三鼓吃饭,四鼓检查,五鼓列阵。”可见根本不需要大将军发话,听鼓声就能安排好大家该干的事情。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没有音响的时候,几万士兵还能听见将军说话的原因了。直到科技发达的今天,旗语都还被各国运用,比如舰艇之间,白天用旗语通讯,晚上用灯光通讯。通常两国军舰在海上相遇了,还会用鸣笛声打招呼。 参考资料:《周礼》《吴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