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众所周知,甲午战争是一场国运之战,尤其是海战决定了中日两国之间谁才是东亚的霸主。胜利者一方将享受胜利果实,而失败者注定被踩在脚下,被对方汲取养料,壮大自身国力,并最终赢得国际实力的尊重与东亚政策的调整。 很不幸的是,中国失败了,也丢掉了北洋海军这最后的一点家底。也阻断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把满清外强中干的遮羞布也扯掉了,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更进一步。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从此,与日本拉开差距,失掉了唯一崛起的机会。 那这场战争的意义如此之大,中国又何以败呢?原因很多,有人说是政治制度的腐朽与落后,也有人说是国外势力的干涉与影响,更有人说是内部斗争所耗。这些原因虽然没有错,但是最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开启民智,民族意识没有觉醒! 战争都打响了,很多人都是事不关己,等到战败求和,签订《马关条约》时,也只是认为是满清朝廷的事,跟他们没有关系。清朝统治者里有的人还为战争失败而高兴,因为这场战争的主力都是李鸿章的嫡系,陆军以淮军为主,水师以北洋水师为主,损失的都是李鸿章,也怕他做大,如今战败了,李鸿章也倒了,满清统治更稳固了。 谁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国运之战,所以说真正的原因是民族意识的淡薄,还没有觉醒。如果民族意识觉醒,凝聚四万万人的众志决心,这场战争最后的胜利,一定是中国!但历史没有如果,这次的惨败,只能作为借鉴引为后人警醒。勿忘国耻,知耻而后勇! 甲午战争中日两国同时革新,结果却不相同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日两国相继走上变法强国的改革自强之路。两国虽然经历相似,都是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外国用坚船利炮轰开国门,强行开放通商口岸。但实际具体上,又有不同。侵略中国的是当时世界强国英法,而侵略日本的则是相对刚处于起步阶段的美国。虽以总得来说,日本比中国幸运。 同时,中国虽然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并成功形成南北对立局面长达14年,但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起义失败了。满清的统治并没有被推翻,仍是封建统治的腐朽制度。只是有一部分有识、有权、有地位的开明人士意识到了统治危机,也见识到了西方列强的强大,尤其是经历了京师沦陷的惨痛教训。为了寻求一条救国道路,在中央恭亲王奕忻,地方实力派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的强烈主张要求下,所以痛定思痛,实行变法以图强。这就是著名的洋务运动。这是一场地主阶级自上而下自救道路的尝试,并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主张,用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抵御外国侵略。 前期提出"自强"口号,兴建了安庆军械所、江陵制造总局、天津机械制造局、武汉兵工厂。后期由于资金问题,又提出了"求富"口号,兴建了一大批民用工厂,其中有轮船招商局、汉阳钢铁厂、开滦煤矿、邮电局。经过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取得的成效很大,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中兴的局面,史称"同治中兴"。但是由于地主阶级的局限性,造成改革的不彻底性,注定了最终的失败。甲午战争一声炮响,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而同时期的日本却不同,同时经历侵略,日本也想摆脱被殖民的悲惨命运,他们迫切希望改变当时日本德川幕府统治的无能,由长洲、萨摩等资产阶级的代表性强藩,率先发起倒幕运动,并在关键性的战役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最终实行了日本历史上,也是世界著名的"明治维新"。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变法,也是全民性的变革。 整体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大力殖产兴业,培养本土民族财团。军事上,大力建设新军,采用西洋战法。海军上,更是举国上下勒紧裤腰带,建立海军强国战略。日本对于海军的重视,到了令人无法理解的地步。国际上,抱紧英国大腿,结成同盟。对外政策,更是以中国为目标,争夺东亚霸主与制海权。为这一目标,日本上至天皇,下至贫民,忍忍三十多年的拼命积累,才有与中国一战的本钱。可以说是赌徒式的国运之战,日本对此高度重视。而满清却毫无意识,注定了悲剧式的结局。 日军偷袭 甲午战争爆发战争认知态度皆不相同 甲午战争爆发,是日本有预谋,在英国授意下的试探性一战,以此检验大清洋务运动的成效与国力。可以说日本是第一个试水的人。国际上,列强也借此看看两个国家的实力,以便重新评估东亚势力格局与政策调整。 日本把所有的准备都做好了,只为这一战打出自己的国威与地位。用自己的实力赢得列强的认可。企图与列强占到同一地位上。所以战争不可避免,也同样不能输,因为日本输不起。日本的地理位置,在先天上就处于不利的地位。也知道东亚地面上,只能有一个强国,要想称霸必须打败中国,。靠中国的输血,壮大日本的国力,赢得日本民族的生存空间。并在国际上取得进一步发展。所以中国是日本前进路上的踏脚石。 而满清到了战争爆发,才反应过来,却没有考虑深层次的原因,甚至还在为战与和的问题,举棋不定,直到战争开始后,才不得不仓促应战。而且战略布局也不清晰。李鸿章有"避战自保"之心,因为他深知国力无以战。不是大清没有钱,而是钱没用到正地方。经过三十多年的承平世道。淮军已经不能重用,海军又缺乏战略意识,只能"保船制敌",采取消极战略。 而清流对于日本的认识还停留于过去的认知态度中,并没有意识到经过革新的日本以脱胎换骨,实力以是一个新晋的列强了。认知的偏差,造成可怕的后果。让举国上下都震惊一地,全都被战争结果打蒙了。 辽东战场 血战日军情报准备工作不同 可以说,日本对中国了解的非常详细,是有准备的全方位战斗,而满清却对此一无所知。日本对情报工作的重视,一直都很认真。为了能战胜中国,派出大量的间谍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做出全方位的摸底。连中国的地图都比满清的官方地图要精确很多倍。 为了加强对中国渗透工作,甚至几代人都潜伏于中国,伪装成中国人扎根下去,以便在关键时机给中国以致命一击。不得不说日本这个民族的可怕。 整个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情报站前精心准备,战中随时跟进,战后深入分析调查,可以说中国的任何机密都没有逃出日本情报的眼睛。 反观大清是两眼一抹黑,如丰岛海战被敌人准确偷袭,马关条约电报密码谈判底线,都被日本人掌握的一清二楚。战争打到后期,中国的准备不足,前中期被日本新式手段打蒙了,后来才摸清了套路,适应了节奏,也渐渐把握了战场的主动权。但是朝廷不想打,日本人也打不起了,也无力打了,才同意和谈的。想通过谈判手段得到战场得不到的利益。 可以说这一战打的是稀里糊涂,归根于情报失误,对日本做出错误的评估,可见情报的重要性。 日军占领中国阵地争取国际支援力度与态度不同 开战时,满清还把希望寄托于列强调停之中,根本没有认真备战。而日本在有力的国力形势下展开了积极的战略进攻态势。 满清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列强有意识地削弱中国崛起的策略,中国的强大威胁列强在东亚的地位与利益,不符合他们的战略布局。一个弱小的大国才是他们理想的目标。满清没有意识到只有实力才能赢得尊重,落后只能被动挨打。 而日本也不同,格局有限,注定做不大。所以英国扶持日本牵制中国与俄国。作为其东亚战略的重要的一个棋子。在英国的全力支持下,日本实力迅速提升,靠速战速决的海陆同时进军的打法,败得是一地伤悲。自我认知程度不一 从始至终,满清都没有认清自己的实力,也没有认清对手的意图,更没有形成有效地制裁手段。导致战局向最不好的局势发展。究其根本是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不可避免的国运之战。赢了,一切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败了,则会面临帝国主义列强的划分狂潮,国将不国!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导致中国向半殖民化的深渊更进一步。 甲午海战 北洋惨败民心向背决定战争的最后走势 其实战争打到最后,中国人民被惊醒了,如果是被列强打败也就认了,可被自己的小弟干败,这让中国人民的心里承受不住。民间沸腾了,知识分子公车上书,要抵抗到底。那些观望的地方实力派也坐不住了,原来是北洋与日本全国之力的对抗,这回却彻底激发了民族情绪,请战不断,尤其是摩天岭一战,日军后继乏力。而中国被打到本土,血性被激发,刺痛了国人脆弱的心,要来一次血战。 可以说举国上下已是一心抗战,但是制度的腐朽很是令人无奈。慈禧老佛爷要过大寿,不想折腾了,也被打怕了,要求和。而日本呢,被中国的绝地反击也打怕了,更怕的是,激起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深层次性的打击。见好就收,巩固现有成果,于是双方和谈了。如果满清能够利用民心,倾国力一战,结果未可知! 结语: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一次失败而一蹶不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次地挫折只是检验我们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如何,并不影响以后的道路与方向。一味地纠结于过去,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与精力,更是作无用功。只有吸取经验与教训,学为己用,方能更进一步提升。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时间会证明一切。只有及时醒悟,一切都还未晚。一句老话说的好,不怕觉迟,就怕一辈子不觉醒。与诸君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