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影响力的资讯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标题 作者
网站首页 > 文化 > 正文
命运多舛的北洋海军铁码头
2020-01-02 12:45:23   来源:东方头条   作者:   责任编辑:

夕阳下铁码头犹如“横桥卧波” 当游客乘坐游船靠近刘公岛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呈“T”字形的钢铁桥梁,它横卧于岛西南端海面,巍然矗立在碧海波涛之中,锈迹斑驳的钢铁支柱古老而凝重,它犹如一座海上钢铁长城守护着这片宁静和古老的海,除了海鸥翔集之外,偶有几艘灰白色的军舰靠泊在此。这里就是清代北洋海军驻泊的重要设施——铁码头,至今依然为当地驻军使用,也是刘公岛百年历史建筑之一,人文景观的代表。

甲午战争时期的铁码头

工程浩大

1881年,刘公岛被确定为北洋海军根本重地后,各项军事设施如火如荼展开。尤其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后,港湾内一时间战舰云集、旌旗猎猎,甚是壮观。然而,在蒸汽机时代,煤炭是战舰的主要燃料,还需建有舰船泊靠之所。因此,建设一座供舰船停泊,补给煤炭、弹药、军械的码头提上重要日程。

李鸿章作为北洋海军缔造者,对建设码头事宜格外看重。他曾于1884年至1894年的10年间,先后5次巡阅威海卫。他在1888年5月14日的第三次巡阅中,经多方论证,最终作出了拟建铁码头的决定。并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合肥老乡和老部下龚照玙。

甲午战后的铁码头正门

在李鸿章一路提携下,荣升道员的龚照玙于1889年负责督造北洋海军铁码头,工程于1891年竣工,工料总造价151500两白银。

龚照玙自1871年投效北洋制造局当差,经李鸿章推荐,担任总办旅顺船坞工程、会办北洋沿海水陆营务处要职,对建设船坞、码头等军事设施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也在其主持建造铁码头工程中得以充分体现。

甲午战后残损的码头栈桥

铁码头采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水下施工工艺,墩桩用厚铁板钉成方形柱,直径四五尺,长五六丈,中灌塞们德土(水泥),凝结如石,直入海底,较之各处所设铁码头,工程尤巨。从这点上来讲,用心建造的龚照玙功不可没。然而,旅顺作为“远东第一军港”的战略重镇,在1894年11月日军占领金州、攻占旅顺前夕,身为旅顺要塞防务的三品大员龚照玙,置城内军民生死于不顾,闻风丧胆,临阵逃脱,率先跑路。日军兵不血刃攻陷旅顺,并对城内实施了四天三夜的野蛮屠城,仅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2万人死于日军屠刀之下,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旅顺大屠杀”,贪生怕死的龚照玙永远被盯在历史耻辱柱上。

铁码头百年风云

从岛上制高点旗顶山上看铁码头

刘公岛铁码头作为北洋海军基地后勤保障重要设施之一,同其他后勤设施在布局上紧密相连:北面紧接北洋海军工程局、机器局、屯煤所、鱼雷修理厂;西北靠近北洋海军麻井子船坞。三者之间铺有铁轨,便于煤炭、弹药、鱼雷等军资运输。

1894年(光绪二十年)农历四月十五日,李鸿章照章第五次巡阅威海海防,也是他最后一次校阅北洋海军。这次检阅共有18艘舰船参加,更加引起各国的注意,英、法、俄、日都派了军舰赶赴威海参观。李鸿章坐在铁码头上观看雷桥试演鱼雷和舰船操练,尤其是“夜间合操,万炮齐发,起止如一”。李鸿章把毕生的“作品”,摆在洋人面前让他们欣赏,真是一番神气,铁码头也见证了这一“蔚为壮观”的场景。但李鸿章冷静之后,还是想到了“北洋海军自十四年(1888年)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窃虑后难为继”。然而,就在李鸿章回去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终于爆发了。在甲午海战中,铁码头装煤运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次劫难

然而,北洋海军全军覆灭后,日军铁骑踏着铁码头登上了刘公岛,曾经见证过北洋海军昔日荣光的铁码头,又发生了惨遭日寇两次蹂躏的悲惨命运。

就在日寇占据刘公岛时间不长的农历七月初八,一艘日本商船悄无声息地靠上铁码头,从船上下来80多人,带着各种拆卸工具,穷凶极恶的日寇想拆除铁码头。当地绅士闻讯,当即层层上报,以此阻挡日寇强盗行为。北洋大臣王文韶不敢怠慢,赶紧上报清廷。朝廷也当即照会驻北京的日本大使林董,请求日本政府不要拆毁铁码头。

有道是弱国无外交。清廷的请求近乎哀求,陈述的理由是刘公岛是贵国军兵暂时屯驻之地,所有中国公家物产希望不要毁损。刘公岛铁码头留着有用处,倘若拆毁了,贵国也不能用了。

同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五,占了便宜还卖乖的日本驻华大使林董通知清政府,诡辩称铁码头原本是我们战争俘虏品,拆留本应是我们自己的事。但目前两国关系已和好,为将来两国更加睦邻友好,日方也不想伤了和气,特地保留下来,不再拆除。由此,铁码头躲过了一劫。

然而,靠甲午战败巨额赔款喂肥了的日本,走上了穷兵赎武和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时隔甲午战争爆发不足半个世纪,日本再次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灾难又一次降落在偏居一隅、早已远离战争硝烟的铁码头上。

停泊在码头前的英军L19潜艇

摄于英租时期

靠在铁码头的英国舰船

摄于英租时期

1938年3月6日,日军10余艘军舰从青岛出发,陆续开往威海湾。7日,由于国民党郑维屏所率的警察部队不抵抗,落荒逃离威海卫,威海卫沦陷。22日,约30名的日军陆战队士兵登上了铁码头,铁码头二度遭到日寇铁蹄的践踏,一直到1945年8月23日,盘踞在刘公岛的日伪军撤走,人民军队进驻刘公岛。日军占据铁码头长达8年之久!

几经维修

在铁码头的生命年轮中,不仅留存了多灾多难的历史印记,而且还有着多次改造和维修的经历。 1915年,正值英国租借威海卫,铁码头成了英国皇家海军舰队的停泊之地。由于英国军舰数量众多,英国对铁码头实施扩建,在码头上部改接成长205米、宽6.9米的铁架,增加吃水,使码头前端水深达到了7米。

1935年,因码头铁板严重锈蚀,已经影响到使用,威海卫管理公署会同民国海军、地方绅商及英国海军,成立了修理刘公岛铁码头工程委员会。并在上海、天津、青岛及本埠各报刊登广告,招标施工。此次维修改造后,铁码头主要用于修理舰艇和装卸煤炭之用,在水位上涨时可停靠万吨轮船。

新中国成立后,铁码头又进行了修复和加固,由威海市政府与驻威部队一起,将锈蚀的墩柱、柱间框架、铁板横梁等部件予以更新。

与刘公岛厚重的历史融为一体

铁码头鸟瞰

邹本东\摄影

为满足现代军舰的停泊需要,1971年,当地驻军在铁码头的端部增建了突堤式“丁”字形引桥,拓展了铁码头的使用范围,避免了对老栈桥的依赖,保护了这座北洋海军重要的历史物证。

见证过北洋海军成军的辉煌荣耀,经历过甲午之殇的悲痛、英帝国舰炮的奴役,尤其惨遭日寇铁蹄的两次践踏……铁码头所经历的一切都将永远载入中国深重苦难的近代史中。抚今追昔,百年沧桑的铁码头早已绽放新颜。

时至今日,几经历史浮沉的铁码头已经与刘公岛厚重的历史融为一体,它那具有西方工业产品的独特造型、饱经沧桑的内涵底蕴,已经成为刘公岛一道独特景观,值得人们去凭吊、去感怀、去反思。1988年,铁码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爱来刘公岛)

编辑:张祯

相关热词搜索:北洋 命运多舛 海军 码头

上一篇:《反经》谋略:透过假象看真实,才能保证不翻船?
下一篇:朱元璋临死前给建文帝留一拥兵40万虎将,建文帝还是下落不明?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