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封 少 林 武 术 作者:常松木 嵩山少林寺不仅是禅宗祖庭,也是少林武术的发祥地。少林武术集我国北派武术之大成,荟外家武术之精华,成为举世公认的我国武术正宗。少林是我国体系最庞大的武术门派,武功套路高达七百种以上,又因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又有“武术禅”之称。少林武术现在已成为中华武术的象征,与古代的茶叶、丝绸、瓷器一样,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 少林武术是指在嵩山少林寺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以紧那罗王信仰为核心,以少林寺武僧演练的武术为表现形式,并充分体现禅宗智慧的传统佛教文化体系。2006年,少林功夫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少林武术源于中国古代的技击术,起始于北魏,形成于唐代,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少林功夫是一项综合的武术体系,是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化内涵,最具宗教文化底蕴,最具完整的体系,最具权威性,又最具神秘感的中国武术流派。 少林武术是一个开放的、兼容包蓄的体系,之所以能名扬天下,就是广泛吸取来自官兵和民间的武术绝技,不断地丰富发展自己,如华佗的五禽戏、关羽的春秋大刀、宋太祖赵匡胤的长拳、岳飞的十八手、程咬金的月牙斧、罗成的梅花枪、俞大猷的剑法、戚继光的枪法都先后传入少林寺,并融入少林武术中。 少林武术集北派武术之大成,融外功与内功为一体,刚柔相济,风格独具。有人把它的风格归纳为:“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鹤,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快如风,缓如鹰,轻如叶,重如铁,守之如处女,犯之如猛虎。”少林派拳术刚健有力、刚中有柔、朴实无华、利于实战,招招势势非打即防,没有花架子。在练习少林拳时,不受场地限制,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其风格主要体现一个“硬”字,攻防兼备,以攻击为主。拳势不强调外形的美观,只求技击的实用。步法进退灵活,敏捷,有冲拳一条线之说。在身段与出拳上,要求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进退出入,一切自如。步法要求稳固而灵活,眼法讲究以目视目,运气要气沉丹田。其动作迅如闪电,转似轮旋,站如钉立,跳似轻飞。 少林武术主要包括拳术、器械和功夫。作为技术体系,具体拳术和器械主要表现为武术套路,而套路是由一组动作组合起来的。少林武术内容丰富、套路繁多,历史上流传有1300多套。按性质大致可分为内功、外功、硬功、轻功、气功等,另外还有72绝技,擒拿、格斗、卸骨、点穴等各类功法。内功以练精气为主;外功、硬功多指锻炼身体某一局部的猛力;轻功专练纵跳和超距;气功包括练气和养气。按技法又分拳术、棍术、枪术、刀术、剑术、技击散打、器械和器械对练等共一百多种。这些套路和软硬功夫,由于年代久远,散失很多。 少林武术具体表现为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以套路为基本单位的表现形式。套路是由一组动作组合起来的。动作设计和组合成套路,都是建立在中国古代的人体医学知识上,合乎人体的运动规律。动作和套路讲究动静结合、阴阳平衡、刚柔相继、神形兼备,其中最著名的是“六合”原则: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少林武术流传的主要套路有小洪拳、大洪拳(三节)、朝阳拳(四节)、观潮拳(一节)、炮拳(三节)、通臂拳(三节)、梅花拳、长锤拳、太祖长拳、黑虎拳、大通臂、心意拳(三节)、罗汉拳(五十四节)、心意把(十二种变化)等。对练拳术有咬手六合拳、开手六合拳、耳把六合拳、踢打六合拳、走马六合拳等。少林武术器械主要有棍、马、枪、剑、戟、鞭、月牙铲、虎头钩、草镰、梅花单拐、六合双拐等。少林武术的功法主要有“易筋经”、“小武功”、“站桩功”、“益寿阴阳法”、“混元一气功”等。 少林寺内有不少文物是少林拳起源的历史见证,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白衣殿内的“少林拳谱”壁画,描绘了当年少林寺和尚练拳习武的真实情景。千佛殿“站桩坑”反映了古代少林寺僧苦练武功的真实史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