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籍中记载的唐代环境保护 唐代的主要城市长安城作为唐朝最大的都市,拥有很多居民以及很发达的经济,所以其规模十分庞大。而为了保持长安城干净的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环境,长安城进行了很大的城市规划,而这些规划都体现出了唐代人对环境保护的心态。 如环境绿化意识、美化城市意识、公共卫生保护意识、污水处理安排意识,还有一些可以持续发展的意识。长安城的环境保护由唐代官员为主导,城内的人民都积极地参与进来。同时,官方以严格的法律策略和处罚作为规章制度。而唐代官员和人民为长安城环境所作出的努力,也同样值得被现代社会环境保护做到表率。 唐长安城一直以来都是以学界研究中心出现的。而在保护长安的环境制度与各种活动行为中,还有诸多方面都可以体现出唐代的环保意识很强烈,唐代人对为长安城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所付出的努力是大家都能看到的。 在关于唐代的环境保护状况中,唐代的植树造林与生物资源还有水资源突出,可以看得出来唐代在努力地规划城市环境。一些书籍里还有唐代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政策描述。关于唐代对长安城的环境保护,学术界已有很多的研究成果,而与长安城绿化相关内容较多,比如罗桂环的《唐代长安城绿化初探》,里面从三个方面全面的探讨了唐代长安城的情况,而且还分析了长安城绿化能保持良好的原因。 以及何启泽的《唐代长安城道路绿化初探》,里面的内容也是以长安城的道路绿化为核心来阐述了长安绿树的起源以及长安城树种的选择。而且里面还有唐代内部对于绿化的重视。书籍当然还有刘洋的《从唐代诗文看唐人的环保意识》,里面则由唐代诗文为主线探索了唐人的生活。因为在长安城,人民的环保意识还是有一定的体现的。二、唐代所设立的专门管理城市环境的官职与制度考略 唐代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去管理长安城和周边地区的环境,根据《旧唐书》里的记载,长安是由尚书部郎管理的。虞部则管理“郎中、员外郎之职,掌京城街巷种植,山泽苑囿,草木薪炭,供顿田猎之事。凡采捕渔猎,必以其时”。 尚书省工部的虞部郎中和员外郎则负责统治长安城内部的街道植物种植和京城的山丘花草树木、还有渔猎的问题。很大一方面说明唐代内部对于长安城城内及城市外区环境的保护措施。而另一方面,这些保护环境的措施也在侧面体现出唐代人民的环保意识。 而长安城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都城,有很多外国使者和客商商贸往来或者旅游观光,因此唐代政府特别注重对长安城市的环境美化。长安城是由北向南的结构,其中的皇宫也是由宫城,皇城以及外郭城三城组成,其中又以中部的朱雀大街为对称轴,把整个皇宫分为对称的东西两个部分,城内的道路又错综复杂,皇城内部又将外郭城划分为一百零九个里坊和东西两个市场。 而为了维护长安城的整齐秩序与环境布局,唐代政府对长安城居住的民众都有着很严格的要求。就比如开元年间的规定,长安城内规定“城内不得穿掘为窑,烧造砖瓦。其有公私修造,不得于街巷穿坑取土”。而《唐律》中也有规定:“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因为长安城内为了维护街道的平坦美观,所以禁止了街巷人们的挖坑取土,以及一些种植作物非法侵占街巷的作为。 这种行为的后果就是处罚十分严重。比如在大历年间,就有过规定“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这就是对于非法占用街巷打造房屋行为的条例,对于这种行为政府会以严厉的惩罚作为打击。 这就是为了保护长安城内街道的美观的方法。在大中三年时,义成军将军使韦曾有“于怀真坊西南角亭子西,侵街造舍九间”,当建造完后就被右巡使上奏给了朝廷,最终以“颇越旧章,宜令毁拆”一令被拆了下去。右巡使是负责巡逻城内街道是否整齐的队伍,他们并会对违章建舍进行上报,并且对私自建造房屋者给予严厉惩处。 长安城对城内各个街区的统一管理加上对长安实行里坊的制度,把商贩集中在东西两个区市,把城内各个街道变得更为宽广,这样做的效果就是既便利了城内出行,也使城内干净整洁,这也体现出长安作为一座大城市的自律方正的大一统的气势。 除了城市美观外还有一条,就是对污水脏水的处理,对于这个问题,唐人在通过排水沟排放生活污水时,会为了防止杂物堆积在排水沟和渗井导致水排不出去,就会在污水排放之前做简单的疏通处理。 1955年,考古学家在西安北郊发挖掘出了一段唐代的排水沟,排水沟属于地下的一条暗渠,他们会每隔一段空间便会安装一道闸门,第一道闸门是由铁条组建而成的,第二道是镂孔的铁板,方便过滤杂物,因为人们在第二道闸门口处发现了大量额石灰碴,砖瓦片以及骨头等等的杂物。 这就是是唐人为防止排水沟堵塞而采取的先进措施,第一道闸门是用于阻挡大型异物的,第二道则是用来阻隔小型异物,这就是唐人对污水的简单处理方法。在通过渗井排放污水的时候,唐代人也会在渗井底端加入过滤网,从而对生活污水进行一个简单的过滤过程。比如在大明宫太液池发现的渗井,其中都有发现夹杂着有砖瓦残块的其中还有灰烬和白灰渣。 1994年,在西安新后村所发现的渗井里,井口深达2米以下的地方就是一些大型的异物。这些砖瓦块和灰烬都掺杂在渗井底部的土壤中。不得不说古代的人民还是很有智慧的,利用过滤网对废水进行过滤,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污水对长安城地下水的污染程度,而且在考古活动中考古学家发现渗井周围都很少有水井的,说明唐人已经感觉到渗井对地下水的污染,而这些成果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唐代污水处理的巧妙方法以及唐人的环保意识有多强。三、唐人初步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在唐代长安城人民的城市日常生活中,除了要注重城市绿化、城市美化以及公共卫生和污水之外,唐人还体现出了初步的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这其中最为主要的体现就是,长安城内的东西两座城市中都设置了放生池。 东市放生池在市场的东北角,“分浐水,渠自道政坊东入城,西流注此池”。而西市放生池的位置则在市场西北方向,书籍中记载:“长安中沙门法成所穿,支分永安渠以注之”。放生池的建设与唐代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佛教当时是劝诫杀生的,所以在长安城市场中建设出放生池,就当是在劝诫居民不要杀生,而被放进放生池中的小动物们可以沿着水渠回归大自然,这也算是对动物的一种保护。 除此之外,唐代还广泛推行一种叫“断屠钓”的节日。唐代的断屠钓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类似于斋日,就是佛教的节日。每到这一天,唐代会在全国大幅度禁止百姓捕捉鱼虾和宰杀动物等。 在武德二年有过记载“自今以后,每年正月九日,及每月十斋日,并不得行刑,所在公私,宜断屠钓。”而在 如意元年间也曾有过文章“禁天下屠杀”,而唐代断屠钓节日的举行并不在于每月,而是在遭受到自然灾害的时候,尤其是旱灾。比如书籍中的记载如懿宗咸通十一年六月“京城久旱,未降雨间,宜权断屠宰”。从此后各皇帝都有推行断屠钓节日。 长安城作为唐代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在城市规章制度和城市运行中,都存在着长安城大官和居民的努力。唐代人的绿化意识和城镇美化意识,造就了长安城的良好生态环境,而唐人的公共卫生保护以及污水处理,在当年同时又保证了长安城良好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城内的建设放生池和大臣推行的断屠钓方法也充分体现了唐人保护环境发展的意识。唐代长安城人民所体现出的环保方式,以唐代内部人员为主要人员,城内人民积极参与,同时又设置了很严格的法律条例和较重的处罚去约束人民的自制力,使他们能够自觉的去维护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我国唐代环境保护情况述论》 《唐代长安城绿化初探》 《唐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