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纣无道,民不聊生,周武王顺天应人讨伐暴虐的商纣王,在牧野一战中大败商军,最后兵发朝歌灭掉了商,建立了周政权。周武王按照伐商纣的功劳大小分封了800诸侯。但是后来周天子渐渐没有了实权,因此这些诸侯互相攻打,形成了各自为政的春秋战国时代。 到了战国时期,弱小的国家被大国吞并,形成了以楚、秦、韩、赵、魏、齐、燕的七雄并立的局面,其中以楚、秦、齐最为强大,燕国最为弱小。但谋事在人,在当时纷争的乱世人才辈出,弱小的燕国也曾经有过可以灭掉强大的齐国的机会,只是没有把握住,可以说是成也此人败也此人。 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广招贤才,一位具有帮助燕国改变命运的军事奇才乐毅特地投靠了燕国,开启了他的虐齐之路。公元前284年,乐毅带领燕、赵、韩、魏、秦五国的联军大败齐军,不过随后四国的人马就回国抢地盘去了,只有乐毅带着燕国大军穷追猛打,一口气打下了齐国72座城,只剩下莒州(今山东莒县)和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两城没有拿下。 结果乐毅却没有继续进攻,他认为消灭齐国就在瞬间,应该趁机收买人心,甚至还退城9里驻扎,允许城里百姓出城采樵,赠送衣物给城里百姓。结果这样一拖就是5年,后来燕国新君继位,受了谗言,欲杀乐毅,乐毅逃跑,齐国翻盘,重新夺回了72城。 乍一看好像是燕国新王不信任导致的满盘皆输,其实现在仔细看来,没有灭掉齐国,乐毅也有很大的责任。原来熟读兵书的乐毅犯了兵家大忌。兵法云:乱而取之。意思是对于陷入混乱的敌人,可以乘机进攻。乐毅把握住了齐国混乱的时机,一口气拿下了齐国72座城,这点做得非常好。 但是乐毅却忽略了兵法里的这两句话:“其用兵之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这几句话大致意思是说:率领大军作战,要速战速决,拖久了士兵就会疲惫,士气也会下降,而且长期在外作战对于国力、粮草消耗很大。用兵打仗不能久拖,需要一鼓作气来取胜。乐毅就是忽略了这几点。当时齐国士气低落,燕国士气如虹,正好一鼓作气趁机攻下两城,然后再安稳民心。他一拖就是5年,让敌人得到了喘息,有了翻盘的机会;同时己方没有了起初的锐气,而且还存在变数:燕国国君更换,最后满盘皆输。 曾经有次灭掉齐国的机会摆在燕国面前,可是乐毅没有珍惜,虽然乐毅伐齐千古流传,可是他也因为漏看了兵书两句话,至今遗恨几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