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座位的皇帝,8岁登基,在为61年,少年时击败鳌拜,独掌大权,平三藩,收复台湾,消灭葛尔丹,极大的扩大了我国的疆域,被称为千古一帝,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但是作为一位父亲他是是失败的,因为在执政后期出现了九子夺嫡的悲剧,9个儿子为了皇位相互攻击,争权夺势,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 九子夺嫡成员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清政治管理模式,大清的前身,是起源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建立的后金,1616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反明,在军事上实行了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并安排自己的儿子、孙子、侄子来担任八旗的旗主,这也就导致各个旗主都具有强大的实力,也就对权利展开了争夺,所以为了后金统治,努尔哈赤建立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也就是八位旗主共同来制定国家打针方针。 八旗 但是他的继承人皇太极极度反感这种共治制度,认为这极大限制皇权,就极度打压其他旗主,并将亲王,郡王全部定为议政王,人数多达四五十人,后来也就演变为议政王会议,后来入关之后,逐渐将权利移交六部(吏、户、礼、工、刑、兵),但是各部由这些议政王代管。只有遇到大事,才由议政王大会来决定。这就导致权力分散在宗亲之中。 清王朝皇权发展 在顺治初登帝位之时,多尔衮趁机掌权,变为摄政王,后来顺治亲政后为了避免再出现多尔衮这种情况,就采取了压制诸王,重用各旗大臣的做法,来架空各旗旗主,也就出现顺治去世后(或出家后)给康熙留下的四大辅政大臣。 康熙王朝中,四辅政大臣叩拜康熙 这个时期权臣的存在又威胁皇权,比如鳌拜的存在,所以在扳倒鳌拜后,康熙皇帝希望通过权利回收来加强皇权,于是他继续了汉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将嫡长子立为太子,同时将各旗分封给自己的其他儿子儿子,这样的确加强了康熙的权利,但是太子以外的皇子权利也得到大大加强,为日后的九子夺嫡,埋下伏笔。 同时在康熙之前,清王朝从来没有选择过嫡长子继承制来,都是在继承人中通过争权夺利来确定继承人(顺治就是多方妥协的产物),所以大家无法接受这种嫡长子继承制,特别是在其他儿子都掌握有强大实力的情况下,他们无法认可这种嫡长子继承制,认为应该学习自己的传统,通过议政王会议决定继承人,而他们每个人都有继王位的权利,所以康熙的这种分封儿子的做法也导致了九子夺嫡的出现。 再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来看 康熙年少时失去父亲,没有享受到父爱,所以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无法享受父爱,所以特别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在他在位期间利用各种机会来历练自己的儿子,使得自己的儿子都比较优秀,如军事上大阿哥胤褆,十三子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大有作为。编写《康熙字典》的三阿哥胤祉等等。而没有像朱元璋那样对孩子的培养有所侧重,更多的资源倾向于朱标一人,其他王子成年就必须去自己的封地就藩,也就减少了这种争斗。虽然胤礽作为太子也十分优秀,但并没有对其他儿子产生压倒性的优势,所以难以服众。 康熙皇帝 所以,我们通过分析可以知道,九子夺嫡的产生,既有清初的继承制度其实很乱,因为是少数民族所以并不是太注重嫡长子继承制度。皇太极是排行第八,顺治帝福临排行第九,康熙排行第三。可以看出当时清朝的继承规则不同于汉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所以使得各位王子都想继承王位。同时也有康熙的孩子都太优秀了,太子没有对其他阿哥产生压倒性的优势,要是胤礽有朱标的能力,可能就不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胤礽 所以在雍正继位后,开始了秘密立储的方式来避免这种夺嫡的悲剧发生,但是我认为,与其说是秘密立储解决了夺嫡的问题,不如说是,在雍正时期,皇权发展到历史的最高点,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八旗军队在国家的地位也大大降低,所以清初的那种通过八旗军事力量来夺嫡的可能越来越低。 八旗 综上,九子夺嫡的出现,有康熙皇帝一定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还是清王朝混乱的政治管理模式。诸王有权时,出现多尔衮同志摄政,权臣掌权时,发生鳌拜专权,王子掌权后,出现九子夺嫡。这都是清王朝管理模式的进化过程,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直到通过强化皇权,建立秘密立储制度,才解决这个问题。 立储锦匣收藏于“正大光明”匾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