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53年,曹国国君曹昭公去世,曹昭公之子曹襄继位,是为曹共公。曹共公继位后,沿袭了曹昭公时期的外交政策,与齐国盟好,跟随齐桓公的步伐。 公元前652年,曹共公参与齐国会盟,商讨安定周王室;公元前651年,曹共公参与齐桓公葵丘会盟;公元前647,曹共公参加齐国会盟,除商议安定周王室,还帮助杞国抵御淮夷侵略;公元前645年,参与徐国救援,讨伐历国;公元前644年,参加讨伐淮夷,救援鄫国,为鄫国修筑城墙。 曹共公自继位开始,便积极参与诸侯盟会,始终跟随齐国勤王,抵御蛮夷入侵。这段时间的曹国也是相当活跃,国际地位和实力均有所提升,倒也符合“春秋十二诸侯”的头衔。 但好景不长,公元前642年,齐桓公活活饿死在了行宫,齐国大乱。曹国急需一个新的靠山。宋襄公乘势而起,率领曹卫邾四国联军进攻齐国,拥立公子昭,是为齐孝公。曹共公对宋襄公这位仁义君子抱有期待,积极参加了曹南之盟。 结果却让曹共公大失所望。盟会期间,宋襄公为了树立威严,以鄫国迟到为由,指使邾国杀了鄫国国君。这一行为大大损伤了宋襄公一直以来的“仁义”形象,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宋襄公人设崩了。曹共公不仅对宋襄公失望,更对宋襄公采用的手段感到愤怒和不齿。于是曹共公不告而别,离开了盟会。之后宋襄公又兴兵伐曹,最终没有攻克陶丘,无功而返。 但经此一役,曹共公也看到了自己和宋国巨大的差距,因此曹共公仍然参加了之后的盂地会盟。可不曾想,却看了一场闹剧:野蛮的楚国把宋襄公劫持,并攻打宋国。之后宋楚在泓水大战,宋国大败,从此退出争霸舞台。《国语》:曹伯曰:诸侯之亡公子其多矣,谁不过此!亡者皆无礼者也,余焉能尽礼焉! 曹国做为处于四战之地的小诸侯国,只得及时改换门庭,投靠楚国。公元前637年,曹国发生了一件大事。重耳落难经过曹国,曹共公不加礼遇,为了看重耳的骈胁,去偷看晋文公洗澡。这对晋文公来说是奇耻大辱。有人劝谏他,他却满不在乎的表示,落难的诸侯公子多了去了,我难道每个都大费周章以礼相待吗? 所以,为啥要说莫欺少年穷呢!这事曹共公糊涂了。晋文公复国后,对曹国进行讨伐,曹国沦陷,曹共公被俘,曹国大片国土被当人情送给了晋国的盟友宋国。 后来曹共公贿赂了晋文公的近人,向晋文公进言,晋文公才勉强放曹共公复国。但曹国从此也没了好日子过,隔年,晋文公又逼迫曹国割让土地送给鲁国,曹国再次被大幅削弱。 即便不受晋国待见,曹共公仍是死心塌地跟随着晋国,曹共公还亲自去晋国朝见,商谈纳贡的事。其实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举,曹国本不算强,又接连被割让大片国土,大幅衰弱的曹国只能依靠强大的靠山才能生存了,哪怕这个靠山不待见自己。 纵观曹共公一生,早期跟随齐桓公勤王,抵御外族入侵,算得上积极开拓;宋襄公称霸时,能够不畏强权,气愤离开,算得上有所不为;对晋文公无礼,又看出了曹共公做为一国之君的傲慢一面;至于晋伐曹,曹国本处于四战之地,又深陷晋楚争霸漩涡,曹国难以独善其身;复国之后被大幅削弱的曹国长期依附晋国,曹共公能够忍着国仇去晋国商谈纳贡,可见此人也有自知之明。 在这里笔者和大家一起畅想一下:虽然曹国不可能在晋楚争霸中脱身,但如果没有曹共公偷看晋文公洗澡事件,反而是对晋文公倍加礼遇。那么曹国是否还会跟随楚国和晋国对抗呢?毕竟曹国离晋国近离楚国远,或许及时改换晋国阵营,也能够保全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