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影响力的资讯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标题 作者
网站首页 > 文化 > 正文
刘邦韩信都是布衣出身,为何好像都精通兵法,先灭秦国后诛项羽?
2019-12-03 14:57:22   来源:东方头条   作者:   责任编辑:

在太史公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中,经常动不动就来一句,“高祖为布衣时”,毫无疑问,举事前的刘邦,不过是布衣之身,身无尺寸之地,也无累世的名望。

同样地,在介绍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时,太史公司马迁开篇就来了这么一句,“始为布衣时”,毫无疑问,淮阴侯韩信根本就不是网传的没落贵族,只是跟刘邦一样的布衣之身,身无尺寸之地,更无累世的名望。

但是,明明都只是布衣的他们,在耕种上没什么建树,反而在军事上有很突出的成就,好像都精通兵法似的,这是为何?

虽然《史记》中没有明确记载韩信、刘邦两个人学习过兵法,但从他们的人生经历来看,应当都学过的。

先说淮阴侯韩信。

韩信率兵破赵时,跟麾下的将军们说,咱今天拿下赵国,一起吃饭。

韩信说得很肯定,但韩信麾下的将军见韩信的布阵却不以为然,认为韩信在吹牛,但为了不扫韩信的面子,纷纷表示,好,一起吃饭。

结果,韩信并没有吹牛,韩信率领的汉军果然当天就拿下了赵国,汉军击杀了赵国的实权人物陈馀,擒获了赵国的国王赵歇。

吃饭庆功时,将军们拿兵法中的条款来问韩信,说韩信的布阵和兵法中的说法正好相反,为何汉军竟然能赢?韩大将军是不是有什么特异功能,是不是会什么妖法。

韩信当场指出,不是我韩信有什么特异功能,也不是我韩信会什么妖法,我韩信的布阵也没有兵法中提到的原理,不但没有违反兵法中提到的原理,反而是按照兵法中的原理来的,只是你们学兵法时学得不够深入,所以你们没法像我这样创造性地搞出背水一战来。

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有的网友认为,韩信之所以能搞出背水一战,是因为韩信曾参与了巨鹿之战,亲见了项羽搞出的破釜沉舟。

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非常幼稚的,项羽之所以会搞出破釜沉舟,是因为项羽要带着楚军进巨鹿城吃赵国的粮食,楚军早在安阳镇的时候,就没什么粮食了,如果再不攻破秦军救了赵国,只能活活地饿死,与其饿死,不如放手一搏,或许会有所转机。

但韩信的背水一战不同,首先,在军队素质上,韩信所率领的汉军没有项羽所率领的楚军那样训练有素且身经百战;其次,在后勤补给上,韩信所率领的汉军其实拥有极好的后勤补给,根本没有饿肚子的可能;再次,韩信也不像项羽那样放手一搏而是胸有成竹;最后,项羽的巨鹿之战其实是一次冒险,而韩信的背水一战是计划周详且有理论依据。

虽然背水一战不如破釜沉舟那样辉煌,但背水一战有着非常精深的理论依据,完全可以复刻,而破釜沉舟则是天才的操作,无法复刻。

虽然也没有明确记载提到刘邦学习过兵法,但有记载显示,在张良第一次给刘邦讲解《太公兵法》时,刘邦就表现出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的特性出来。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与刘邦的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相对应的,是其他人的听不明白。

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考证,这段记载中的“他人”到底是刘邦的其他将领还是张良以前遇到过的其他首领。

但刘邦与其他人的巨大差距,可不能用一句“沛公殆天授”来解释。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天赋?如果一个人没有相应的学术背景,怎么可能直接听懂该学术领域博士讲的课?

所以,根据这段记载推断,刘邦一定是在举事之前就系统地学习过兵法,而刘邦的多数将领应当是在举事之后边学边打,所以刘邦才能在第一次接触《太公兵法》时就表现出相当高的天赋,所谓天赋,不过是平时的积累罢了。

另外,我们还能注意到,刘邦少时,曾和发小卢绾一起学习过《尚书》。

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

但在夺了天下之后,刘邦却很鄙夷《尚书》,说自己是在马上得的天下,《尚书》根本就帮不上自己。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所谓“居马上而得之”,当然不是简单的“骑在马上打下了天下”,而是说,他刘邦是靠军事知识打下了天下,仅仅这一句,便明确透露了,刘邦在鄙夷《尚书》的同时,其实是高看了兵法的。

对比刘邦对《太公兵法》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的情形,我们有理由相信,刘邦绝对在举事之前就学过兵法。

综上,刘邦韩信虽然都是布衣出身,但肯定都深入地钻研过兵法,再加上战场的实践,自然会表现出精通兵法的样子,因为二人都懂兵法,又有强大的保障,所以自然而然地先诛暴秦后伐项羽了。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留侯世家》、《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吃饭庆功时,将军们拿兵法中的条款来问韩信,说韩信的布阵和兵法中的说法正好相反,为何汉军竟然能赢?韩大将军是不是有什么特异功能,是不是会什么妖法。

韩信当场指出,不是我韩信有什么特异功能,也不是我韩信会什么妖法,我韩信的布阵也没有兵法中提到的原理,不但没有违反兵法中提到的原理,反而是按照兵法中的原理来的,只是你们学兵法时学得不够深入,所以你们没法像我这样创造性地搞出背水一战来。

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有的网友认为,韩信之所以能搞出背水一战,是因为韩信曾参与了巨鹿之战,亲见了项羽搞出的破釜沉舟。

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非常幼稚的,项羽之所以会搞出破釜沉舟,是因为项羽要带着楚军进巨鹿城吃赵国的粮食,楚军早在安阳镇的时候,就没什么粮食了,如果再不攻破秦军救了赵国,只能活活地饿死,与其饿死,不如放手一搏,或许会有所转机。

但韩信的背水一战不同,首先,在军队素质上,韩信所率领的汉军没有项羽所率领的楚军那样训练有素且身经百战;其次,在后勤补给上,韩信所率领的汉军其实拥有极好的后勤补给,根本没有饿肚子的可能;再次,韩信也不像项羽那样放手一搏而是胸有成竹;最后,项羽的巨鹿之战其实是一次冒险,而韩信的背水一战是计划周详且有理论依据。

虽然背水一战不如破釜沉舟那样辉煌,但背水一战有着非常精深的理论依据,完全可以复刻,而破釜沉舟则是天才的操作,无法复刻。

虽然也没有明确记载提到刘邦学习过兵法,但有记载显示,在张良第一次给刘邦讲解《太公兵法》时,刘邦就表现出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的特性出来。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与刘邦的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相对应的,是其他人的听不明白。

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考证,这段记载中的“他人”到底是刘邦的其他将领还是张良以前遇到过的其他首领。

但刘邦与其他人的巨大差距,可不能用一句“沛公殆天授”来解释。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天赋?如果一个人没有相应的学术背景,怎么可能直接听懂该学术领域博士讲的课?

所以,根据这段记载推断,刘邦一定是在举事之前就系统地学习过兵法,而刘邦的多数将领应当是在举事之后边学边打,所以刘邦才能在第一次接触《太公兵法》时就表现出相当高的天赋,所谓天赋,不过是平时的积累罢了。

另外,我们还能注意到,刘邦少时,曾和发小卢绾一起学习过《尚书》。

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

但在夺了天下之后,刘邦却很鄙夷《尚书》,说自己是在马上得的天下,《尚书》根本就帮不上自己。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所谓“居马上而得之”,当然不是简单的“骑在马上打下了天下”,而是说,他刘邦是靠军事知识打下了天下,仅仅这一句,便明确透露了,刘邦在鄙夷《尚书》的同时,其实是高看了兵法的。

对比刘邦对《太公兵法》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的情形,我们有理由相信,刘邦绝对在举事之前就学过兵法。

综上,刘邦韩信虽然都是布衣出身,但肯定都深入地钻研过兵法,再加上战场的实践,自然会表现出精通兵法的样子,因为二人都懂兵法,又有强大的保障,所以自然而然地先诛暴秦后伐项羽了。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留侯世家》、《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相关热词搜索:项羽 都是 刘邦 布衣 兵法

上一篇:武松是都头,鲁智深是提辖,林冲是教头,到底谁的官职大
下一篇:中国历史上竟还有个“英国”,存世300多年后,被楚国所灭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