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影响力的资讯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标题 作者
网站首页 > 文化 > 正文
秦国强大缘于商鞅变法,却不知,商鞅曾提出灭秦二毒计
2019-11-23 15:11:30   来源:东方头条   作者:   责任编辑:

东周时期,秦国位于西北偏僻之地,距离中原地区路途遥远,且有崇山大河阻隔,因此常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防御西戎的边陲之国。

在春秋时期,秦穆公曾击败东方晋国而争霸中原,但后来却被晋国屡次击败而被封锁在崤山以西而无法进入中原。

因此,古人皆曰秦国拥有“崤(山)函(谷关)之险”,孰不知,如果崤函以东如有强国,便可限制秦国东出,崤函之险实际上是一柄双刃剑。

到了战国时期,秦孝公重用卫国人商鞅,进行变法,革弊立新,政治上,推行县制,制定法律,统一度量衡,加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鼓励农桑,提高了秦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军事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全面实行军功爵制,奖励军功,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商鞅变法让秦国的守旧风气一扫而空,国力得以大幅度增长,为130年后秦始皇灭六国而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商鞅之才不可小觑,早在他出仕秦国之前,曾提出过灭秦二策,如今看来,仍然令人胆寒。商鞅灭秦二策堪称毒计

商鞅,姬姓,公孙氏,卫国人,是卫国国君后代,故人称“卫鞅”,后因被秦国赐予封邑于商地,因此被称为“商鞅”。

商鞅年轻时喜欢法家的刑名法术之学和杂家学说,有大志向和远见,曾在魏国国相公叔座的门下就任中庶子一职。

秦国和魏国自公元前419年开始,便在关中河西地区进行过数次大规模的争夺之战,各有胜负。

商鞅曾亲临河西战场,从秦兵的尸体中发现了一个秘密——“秦人食草,秦人可畏。”

这说明,秦国的后勤补给出了很大的问题,但秦国士兵深受尚武风气影响,战斗力十分强悍。

商鞅在返回魏国都城大梁后,便向魏惠王提出了他的灭秦之策——“春战秋守”。

魏国如果可以在春季播种耕种之际,对秦国发起大规模战争,秦国则不得不动员全国青壮劳力应战,因此便荒废了农耕。

等到秋季时,魏国派军队坚守险要关隘和城邑,组织全国收获粮食,但秦国却因为耽误了农耕时节而无法获得新的粮食。

按照此法,数年之后,秦国就面临百姓无粮,军队无饷的境地,便不战而败了。

然而,魏惠王以为商鞅只是相国府中的侍从便轻看他,也没有接受他的灭秦之策。

此后,魏相国公叔座病危之时,认为商鞅确实有才华,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出任国相,但魏惠王却认为公叔座年老昏聩而没有采纳。

但商鞅却因为公叔座的知遇之恩,而向魏惠王提出了第二条灭秦之策——“拒秦于函谷关之内”。

商鞅认为,秦国位于西陲关中之地,百姓尚武风气盛行,又有八百里秦川和崤函之险,易守难攻,将来必定是魏国第一劲敌。

然而,崤函之险对秦国是一柄双刃剑。

如果魏国可以联合六国封锁函谷关以阻止秦国东出,断绝秦国与中原各国的贸易的话,不仅能阻断六国的粮食和铁器进入秦国,还可以使秦国经济逐渐凋敝,让其成为实际的西陲边国而丧失与中原各国的竞争之力。

然而,魏惠王还是因为商鞅的官职太低而无视了他的建议。

其实,商鞅的两条灭秦之策都堪称毒计,“春战秋守”是打乱秦国农耕时节,使秦国粮食不继而遭受饥荒;“拒秦于函谷关内”将会阻断秦国东出之路,让秦国在西北边陲封闭自守而日渐衰弱。

但历史就是这样,你如果不能任用人才,便会让其投奔你的敌人,从而对你反戈一击。

时值秦献公去世,秦孝公继位后开始招揽天下贤才,而商鞅眼见魏惠王无远见,自己的才华没有施展空间,便前往秦国出仕。

不久之后,商鞅就凭借秦国变法而名闻天下,而秦国也因为变法而奠定了日后一统天下的基础。

相关热词搜索:秦国 商鞅 毒计 变法 缘于

上一篇:秦朝本来还可以延续,这个人却放弃了机会,把江山送给了刘邦
下一篇:原创 14岁为帝王家生下千古一帝,却终生没有得到宠爱,24岁去世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