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汗国在政治上获得独立后,实力迅速增长,游牧的领地也不断扩展。至15世纪末,哈萨克汗国拥有钦察草原(今咸海至乌克兰以北)和中亚的突厥斯坦(今锡尔河以北及毗连的东部地区)、玉龙赤杰(阿姆河下游至咸海)等地。而到了16世纪20年代哈萨克汗国的领地,南面包括锡尔河流域,东南部包括七河地区,东北部包括巴尔喀什湖东部,西部包括玉邪克河流域等地。而此时翻开中国(西域)与哈萨克汗国关系史上新一页的是卫拉特蒙古,在16世纪末,一支活动在蒙古草原西部的卫拉特蒙古人越过阿尔泰山迁入西域,随后继续西行进入哈萨克草原,拉开了蒙古族渗透哈萨克草原,与哈萨克人相互交融影响的序幕。 卫拉特蒙古人与哈萨克人同为游牧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说到卫拉特蒙古,为了方便理解后文的准噶尔汗国与哈萨克中玉兹部“双向叠加”的姻亲联盟,这里有必要科普一下。所谓卫拉特蒙古,即明朝时期的瓦剌(土木堡之变中俘虏明英宗,明朝国势由盛转衰),到了清朝时期才称为卫拉特或厄鲁特蒙古,以地域范围称呼的话,就是漠西蒙古。所游牧主要区域变迁很大,从蒙古高原到青藏高原均有涉足。其实史上蒙古族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即“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先世称斡亦剌惕),也就是后来的东部蒙古(即中央蒙古,成吉思汗为代表)和西部蒙古(以卫拉特为主)。 公元1517年(明武宗年间),卫拉特蒙古(瓦剌)与哈萨克汗国形势图 卫拉特蒙古共分为四大部:和硕特(为成吉思汗之弟的直系血统,长期居卫拉特蒙古盟主地位,游牧范围最大,北至塔尔巴哈台,西至巴尔喀什湖,南至乌鲁木齐,今是青海蒙古的主体)、绰罗斯(即准噶尔,顾名思义牧场主要在额尔齐斯河上游以南的准噶尔盆地)、杜尔伯特(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中游右岸至伊希姆河上游)、土尔扈特(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附近的雅尔地区,17世纪30年代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清乾隆时东归),另有辉特等小部。其中准噶尔部在1676年强势崛起,其台吉(即蒙古贵族封爵名,为部族首领)噶尔丹打败卫拉特盟主鄂齐尔图汗,统一了卫拉特蒙古各部,建立准噶尔汗国;1680年准噶尔击败南疆的叶尔羌汗国,统一西域(中国新疆)。另外补充一点,因1635年卫拉特盟主固始汗遣使归顺后金(即清朝),1646年卫拉特各部首领又联名上表归顺清朝(顺治帝时期),由此卫拉特蒙古与清朝变成了主从关系,所以史籍说噶尔丹对抗清朝是叛乱没错。 公元1644年(明崇祯帝自缢),准噶尔与哈萨克汗国对峙形势图 早期卫拉特蒙古与哈萨克汗国之间曾摩擦不断,且整体处于劣势。主要是哈萨克汗国自从三玉兹形成各自的独立区域之后,哈萨克人的内部分裂便成为阻碍哈萨克民族统一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散的游牧经济、内部市场的缺乏、城镇的缓慢形成等因素都阻碍着哈萨克草原形成一个统一集权的国家。与此同时,哈萨克三玉兹内乱频频,各玉兹之间缺乏稳定的经济、政治联系,当然中、小玉兹之间的政治联系相对紧密,大玉兹(七河地区非纯游牧,存在一定农耕文明)的独立性则相对更强。直到1680~1718年杰出领袖头克汗统一了哈萨克三玉兹,并制定了《七项法典》即《头克法典》,才有所改变,并在与准噶尔汗国的对峙中取得了一些军事上的胜利。 哈萨克汗国三玉兹部在如今的大致范围 但1718年头克汗去世后,哈萨克再次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大、中、小三玉兹分立最终确立。由于内部分裂削弱了力量,哈萨克人无力抵挡准噶尔和布哈拉汗国的军事侵入。在短短的时间内,哈萨克大玉兹和中玉兹东部的领土就落入准噶尔的统治之下。大玉兹臣服准噶尔,使蒙古人的势力达到突厥斯坦和塔什干,大量的哈萨克人被迫逃亡到小玉兹地区。1723年也成为哈萨克汗国历史上的“大灾大难之年”。 清初准噶尔强势崛起,西征哈萨克汗国,得大玉兹和中玉兹东部领地、南征攻灭叶尔羌汗国、东征驱赶喀尔喀诸部 与此同时,沙皇俄国也加大了从西、北两个方向对哈萨克汗国的入侵。首先是与俄国直接相邻的小玉兹,于1731年正式成为俄国的被保护国,这是自彼得大帝以来沙俄长期诱迫哈萨克人的结果,也是哈萨克人内部分立、遭受外部入侵的结果。所以至18世纪中叶,统一的哈萨克汗国基本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其中位于西部的小玉兹于1738年被沙皇俄国完全兼并,南部的大玉兹臣属了准噶尔汗国,中部的中玉兹东部(即斋桑泊地区,今东哈萨克斯坦州)被纳入准噶尔汗国,其余部分则受到沙俄与中国西域准噶尔汗国的“双重控制”,直到1792年,沙俄以武力占领中玉兹为止。 1734年清雍正年间,清帝国与准噶尔汗国议定边界,左哈萨克即中玉兹、右哈萨克即大玉兹 “双控”期间,准噶尔汗国支持在中玉兹握有实权的阿布赉苏丹,噶尔丹策零汗(准噶尔第三代大汗,处于号称拥有三十万大军的鼎盛阶段,数次击败清雍正朝西征军)曾作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阿布赉苏丹。1751年准噶尔汗国发生内讧,策零汗其子阿占汗被杀,阿占汗的异母兄喇嘛达尔扎上位,失利的达瓦齐台吉(即准噶尔猛将策零顿多布之孙)和阿睦尔撒纳台吉(即辉特部首领)投奔了西边的亲戚—中玉兹的阿布赉苏丹,阿布赉热情地接纳了两位台吉,并作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阿睦尔撒纳(按辈分,阿布赉是阿睦尔撒纳的姨父),“双向叠加”的和亲进一步密切了双方的政治联盟。在中玉兹部阿布赉苏丹的支持下,达瓦齐反败为胜,夺得了准噶尔汗国的政权。 耸立在新疆昭苏边境格登山上的《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清乾隆帝亲撰拟,记载达瓦齐叛乱经过,远方是哈萨克 1753年达瓦齐登位后,倒行逆施,且由于没有满足阿睦尔撒纳所要求分给他的领地,于是两人反目,大动干戈。阿布赉苏丹支持女婿对抗达瓦齐汗,致使达瓦齐三战皆败,退兵博罗塔拉(今新疆博尔塔拉)。据查阅鄂木斯克当局保存的档案资料记载,这一时期有许多准噶尔战俘和难民进入哈萨克中玉兹,成为又一次移民潮。但次年,阿睦尔撒纳在达瓦齐和乌梁海兵的夹击反攻下惨遭失败;达瓦齐转而惩治哈萨克人。这些暂短、戏剧性的历史发展也为中国西域的再次统一提供了机遇。 清王朝灭亡准噶尔后,漠西蒙古全部纳入管辖,阿睦尔撒纳因功晋封为双亲王 据《清高宗实录》记载,1754年战败后的阿睦尔撒纳率4 000余户,计2万余口部众向东投顺了“当全盛之时”的清王朝。于是清乾隆帝“应邀”顺势出兵西征,于1755年春分南北两路进攻达瓦齐。达瓦齐军在清军和阿布赉军的东西夹击下,很快就溃逃瓦解,达瓦齐也被擒获,西域自此纳入清朝疆域。阿睦尔撒纳虽然因功晋封为双亲王,食亲王双俸,但其欲重新割据西域的企图受挫。1755年8月,阿睦尔撒纳在乌伦古河畔举起反叛清朝的旗帜,1756年3月,清军攻入伊犁,阿睦尔撒纳兵败,仅带随从8人仓皇逃入哈萨克中玉兹,准噶尔汗国彻底灭亡。 咸丰年间清帝国全图:剿灭准噶尔后,西北疆域以巴尔喀什湖为界 虽然阿布赉苏丹答应武力支持女婿阿睦尔撒纳,于是哈萨克与清军追捕队伍在中玉兹境内发生了正面的武装冲突,其结果是哈萨克人失利。现实斗争使阿布赉苏丹意识到不可能再依靠支持准噶尔残余势力来达到稳定东部的目的,遂顺应潮流,转而支持清王朝统一西域的行动。自此准噶尔势力消失,清军彻底完成对西域的统一,也揭开了哈萨克人与中国清王朝往来的历史篇章,,哈萨克人与中国(西域)传统的同宗亲缘关系得到进一步深化,为后续哈萨克民族成为跨界民族奠定了文化基础。 备注:下期《哈萨克大、中玉兹与清朝建立松散的“宗藩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