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就感觉沟沟壑壑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在由孔子所删定的《春秋》上,于鲁宣公十五年(前594)这一年记载有“初税亩”三个字。就这三个字,却引起了当代史学家的浓厚兴趣,因为他们发现,寥寥的“初税亩”三个字记载的却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的生产关系的一次巨大变革:以土地私有制取代土地公有制(国有制)。据说,西周时期曾经实行过“井田制”。关于“井田制”究竟是什么样子,早就众说纷纭,很难搞清楚。如果按照孟子的说法,“井田制”实际上是劳役地租的一种形式。他说,1 平方里是一个单位一“井”,每井有900亩,中间的100亩是“公田”,周围的800亩由8家分别耕种,8家需要等到将“公田”上的农事做完了,才能从事“私田”的耕作”。 孔子剧照 当然,这里所说的“私田”,只是指使用权,而不涉及所有权,土地的所有权还是国有的。8家共同耕种的那100亩土地的收益归国家所有,实际上就是8家上缴的地租。但从西周中期起,就有些贵族用榨取奴隶剩余劳动的办法偷开了一些荒地。到了东周时代,铁器和牛耕开始使用,生产力有了发展,开荒的现象可能更普遍了。这些“黑地“本来是不缴赋税的。但各诸侯国在权力加强的同时,由于大兴土木、不断战争、大量封赏和贵族的生活奢侈,财政开支也迅速膨胀。在财政出现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增加财政收人的来源,原来不征收赋税的“黑地”现在也与国有土地一样按亩征收赋税。这种国家按土地多少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农业税的赋税制度,就叫“税亩”。最初实行“税亩“的是鲁国,此后,各国纷纷效法。 井田制 如公元前548年.楚令尹子木就在楚国整顿田制,根据土地的肥瘠,“量人修赋”。“税亩”承认了“黑地”的合法性,同时也就承认了土地私人所有制的合法性,这就为地主所有制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学术下移周王朝权力衰落所引发的多米诺效应,也扩展到学术文化领域,导致了“学术下移”。商和西周时代,学术掌握在直接为王室服务的卜、史手中。商代遇事就要占卜,占卜是与上帝交流的很神圣的事,需要由能够与神交流的专职人员来进行,这些人便是巫、现。他们经过专门的训练,不仅掌握了占卜的礼仪、占卜文字的书写和刻契技术,同时还掌握了占卜结果的解释方法。 商代占卜 商代可能已经出现史官,周公就说过:“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到西周时期,随着对礼乐制度的重视,“史官”的地位逐渐突出出来。不仅周王室设置史官,在周王朝所分封的一些诸侯大国也设置史官,如鲁国就设置了“祝宗、卜、史”,以“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四。当时的史官,名目很多,职责也不同,如“大(太)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写等等。后来,史官的职责才集中于“记言”和“记事”。“六典”、“邦国之志”“王命”、“使乎四方”等等,都涉及典章制度和历史知识。当然,对典章制度的解释权也在他们手里。 史官雕像 “巫觋”对占卜结果的解释和“史官”对典章制度的解释,属于当时的意识形态,直接服务于当时的帝王。所以“巫觋”文化与“史官”文化都是文化。对“巫觋”与“史官”的培养自然也就属于“官学“。西周时期的“官学”还包括官办学校。由于文献的缺乏,我们对西周学校情况知道得很少。现在谈西周学校制度,根据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的文献,所以人们往往怀疑其依据的可靠性。大体来说,西周学校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类。“小学”课程主要包括“礼乐”(以礼仪为主要内容)、“书”(以文字和书写为主要内容)、“算”(计数)等方面,属于基础教育。 巫觋 “大学”属于高等教育,主要课程是诗、书、礼、乐,涉及文学、历史文献、礼乐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据说还有“射”(射箭)、“御“(驾车)等体育和准军事教育。各门课程都没有固定的教材,主要靠师氏、保氏的口授和诠释。但是,无论“小学”还是“大学”,入学对象的限制都很严格,它的主要对象是:“王大(太)子、王子、群后(即诸侯国国君)之大(太)子、卿大夫元士之嫡子、国之俊选”。这些记载,很难保证细节上的真实,但有一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即:当时的学校是贵族学校,主要培养上层贵族子弟,平民甚至下层贵族的子弟,都没有人学资格。上层统治者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对教育的垄断,就是所谓的“学在官府”。到东周时代,情况则发生变化。 韩宣子剧照 随着周王室对诸侯国控制的进步削弱,它也逐渐失去了对学术控制的能力,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裔)”的局面。周王室的乐师们纷纷流向各诸侯国。连在周王室担任史官的老子也离开了周王室,西出函谷关。司马迁所谈的司马氏家族的历史,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天子失官”的情况。他说,司马氏原是“世典周史”的,即世代担任掌管周代典籍的史官。到春秋时代的周惠王、周襄王时,周王朝已经衰微,司马氏便离开周王室到了晋国,以后又从晋国分散到魏国、赵国和秦国。一方面是周王朝学术衰落,另一方面,一些诸侯国保存的周礼比周王室还要好。公元前540年,晋国大夫韩宣子访问鲁国,观看了鲁国的典籍后,不禁赞叹道:“周礼尽在鲁矣!”这说明,周王室已经失去了文化中心的地位。 参考资料《中国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