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影响力的资讯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标题 作者
网站首页 > 文化 > 正文
历经四朝的一代名相刘大夏,为何要销毁郑和航海的档案呢?
2019-11-18 16:46:21   来源:东方头条   作者:   责任编辑:

刘大夏是明朝大臣,弘治三君子之一(除了刘大夏,还有王恕和马文升),出生于公元1436年的湖广华容,去世于公元1516年。

刘大夏自幼聪慧好学,勤奋读书,在天顺三年的时候取乡试第一,天顺八年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成功考取进士,授庶吉士入翰林院。

成化元年,为兵部房司主事,成化十一年升兵部职方司郎中。明朝正德元年,回归故里,十一年去世,朝廷追赠其为太保,上谥号“忠宣”。留有《东山诗集》、《刘忠宣公集》存世。

刘大夏在职之时,尽忠职守,不畏权贵,敢于直言上谏,一心为民,是一位好官。然而大家认识到刘大夏这个人,却并不在于刘大夏为官之时的政绩,而是因为明朝另一个著名人物——郑和。

三宝太监郑和,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名人。这位在明朝永乐年间,七下西洋的人物,是中国航海史和外交史的骄傲。甚至于很多史学家人物,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的并不是哥伦布,而是郑和。但是因为关于郑和航海的档案资料已经被销毁,今人只能从残缺的历史资料中猜测,却并不能给出肯定的答案。至于郑和的航海资料为什么被销毁,又是被谁销毁的,刘大夏便是被怀疑的人之一。

刘大夏是明朝中期重臣,先后辅佐明英宗、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四位皇帝。中国的大航海时代,应当就属于明朝成祖时期。倾国家之力,支持郑和等人,才有了中国舰队七次下西洋和下南洋的壮举。然而在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之后,统治者就开始实行禁海政策。此后除了一次下南洋之外,再无大的航海举措。

到了明宪宗时期,有人鼓动宪宗效仿成祖皇帝,重新下西洋。当时在兵部尚书项忠前来取资料的时候,没有找到资料,在责问小吏的时候,刘大夏来了句:“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当谏也。旧案虽存,亦当之。”

因为这句话,许多人就说是刘大夏销毁了郑和航海资料。说实话相比于销毁,藏匿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在明朝若是损害了类似的档案资料,受到的处罚还是挺重的,要受到残酷的杖责。就算不想重启海航,不至于烧毁,藏匿完全足够。而且这事儿刘大夏不是第一次做,当初为了阻止汪直讨伐安南国,给边境带来战祸的时候,他也用藏匿文书来阻止了战祸的发生。

相比于刘大夏,许多史学家认为乾隆销毁的可能性更大。明代档案资料保存不齐全,一是因为明末清初战乱,二则在于乾隆修明史。因为明代的史记资料,对于清朝多有贬谪,在修改这些记录的时候,多半会将原本销毁。

就算真是刘大夏销毁的,那么他这么做也想的过去。郑和七下西洋,虽然开辟了海上贸易之路,但实际上并未带来大量的贸易。相比于对外贸易,明朝政府更注重的是国威的宣扬。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大部分都是当地特产,除了珠宝之外,就是香料、动物。甚至后来有人说成祖之时,明朝开始走下坡路,郑和下西洋的巨大消耗就是其中一个原因。

相比于明成祖时期,正德朝自然无法比。但是又要效仿前者,对国家带来的损害是巨大的。而为了阻止此事的发生,刘大夏选择销毁资料可以理解。不过相比于销毁,个人更偏向于藏匿。

刘大夏担任广东布政使的时候吗,当地官员又一种叫“羡余”钱的名目。因为不记账,许多布政使靠这壮大自己的腰包。当地官员相互包庇,大家一起发财,视之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刘大夏到任不久之后,就有管库的小吏将此事告知。但是刘大夏却大声说道:“我刘大夏平时读书,有志于做好人,怎么遇上这件事,就沉思这么长时间?实在愧对古代贤人,算不得一个大丈夫了!”绝不收“羡余”,还将此钱全部入账,自己分文不取。

相关热词搜索:销毁 航海 历经 郑和 档案

上一篇:刘备临终时留下两人盯住诸葛亮,两人结果如何?
下一篇:丹书铁券是否真正有用?那得看你的身份了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