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影响力的资讯网站
欢迎投稿本网站
标题 作者
网站首页 > 文化 > 正文
渭北面花:“花”开生两面素心安流年
2019-11-05 13:14:34   来源:东方头条   作者:   责任编辑:

有学者曾说,“唯有民间成为美的来源,我们才能生活在一个美的世界。”根植于生活中的美,才有滋有味,历久弥新,就像渭北面花,大荔阿寿人把虔诚祈愿、满心的祝福凝结在这一栋栋古朴的“面花”建筑中,向药王致敬,为众人祈福。人们相信,“花儿”开的时候,幸福就在不远处。

在渭南很多地方,面花都被人们当做连结彼此情谊的信物和纽带,是过年过节、婚嫁丧娶的必备礼品。而大荔除了有这种人们俗称的“礼馍”之外,还有一种面花是与其他地方不同的,这种面花和“药王”有关,和“二月二”庙会有关,是阿寿人独有的记忆。

关于面花的历史渊源,民间曾流传它的创造者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据传,蜀汉建兴三年(225年)秋天,诸葛亮采取攻心战,七擒七纵收服孟获后班师回朝。大军行到泸水,忽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巨浪滔天,军队无法渡河。诸葛亮精通天文,但这突然的变化,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请教前来相送、对这一带地理气候非常了解的孟获。孟获说:“几年来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战死在这里,这些客死异乡的冤魂经常出来作怪,凡是要在这里渡水的,必须用49颗人头祭供。”诸葛亮想到祭品用人头,这代价也太大了。于是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出用另一种物品替代人头的绝妙办法。他命令士兵杀牛宰羊,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并做成人头模样,入笼屉蒸熟。诸葛亮将这肉与面粉做的馒首拿到泸水边,拜祭一番,然后一个个丢进泸水。受祭后的泸水顿时云开雾散,风平浪静,大军顺顺当当地渡了过去。从此以后,面花就成了各种祭祀中的必备品。

而有关面花的文字记载可以上溯至汉代,《札记·月令》《吕氏春秋》均记载:“驱疫除病的禳祭,即大傩。其中舞蹈者头顶面制鬼怪头形,祈祷神灵。”史料中文字记载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六》:“玄宗朝,海内殷赡,送葬者或当街高祭、张施帷幕,有假话、假果、粉人、面米长之属。”

传说也好,资料也罢,无论怎样,面花从其诞生之时起,人们就寄寓了祈佑庇护的深切希望,就这一点来说,在历史的演变更迭中,它从未改变过。而渭北面花更是将这种祈愿演绎得淋漓尽致。无论从造型还是接送形式上,这里的面花都独成一派。

说到渭北的面花,就一定绕不开孙思邈。相传,药王孙思邈一次从铜川市耀州区赶往华山采药,中途在阿寿村留宿一夜。村民闻讯赶来看病,他一一接诊,免费救治了很多人。孙思邈离开之后,人们为了感恩纪念他悬壶济世,集资修建了药王庙纪念他。原庙布局依次是石狮、药王大殿、上殿、三门、东西廊房、药王洞等建筑物。但1862年药王庙毁于一旦。重建后,庙宇又在文革“破四旧”中被破坏,只留下3口窑洞。药王庙没有了,怎么纪念药王呢?人们就用面花制成了药王庙,每年二月二庙会时候,献给药王。

“我们的面花对花纹和结构都有严格的要求,必须按‘原貌’来,从正月二十八就开始了,要做3天。这也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任务,每年几乎都是全村人参与制作面花,这已经成为一个习俗。我们阿寿村分东、南、西、北四个社,每个社做一部分,东社做上殿和旗杆,西社做花轿、大房和灌牛山,南社做戏楼,北社做万人伞、牌楼、药王洞和三门,贡品和狮子每社都有,基本都是各4个。另外还可以根据年份或个人爱好,做一些生肖图案或其他的。到二月初一早上,各社敲锣打鼓迎接面花到庙里,按原庙的布置把面花排好。”已经做了50年面花的聂秀芳说。

提起渭北面花的特殊意义,阿寿村村民马琴叶老人说:“这供奉的面花要在庙外放置三天,请药王审视过目,也供来人观赏。由于阿寿村的面花不着任何颜色,大家都可放心食用,因此三天后各社将自己制作的面花取回分给家人。过去人们相信病人吃了面花能医好病,不孕的媳妇吃了能早得贵子,现在不同了,吃面花象征着一种祝福和愿望。如今,在村上这些老人的带动下,中年和年轻的妇女们也慢慢学会了做花馍,后继有人。”

和别的地方的面花比起来,渭北面花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它一般不着色,保持了面食自然的白、香、甜,造型质朴厚重,简洁明晰,不以形似,而以神似为满足,所以人们从庙会上拿到的面花,就可以直接食用。2007年,渭北面花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对生命的期盼到孕育,到生命的呱呱坠地,生命的成长兴旺,到生命的结束和对其永生的渴望,渭北面花承载了太多或直接热烈或含蓄隐晦的祝福使命。正如大荔民俗文化研究者张升阳所言,渭北面花,是大荔人人生礼仪的陪伴物,是华夏民族的传统之花,其以人为核心,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追求人生存在更高尚的意义。渭北面花在大荔当地民俗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是我们当地人所共有的精神追求,也是大荔魅力与吸引力所在。

自20世纪90年代初,《药王庙》面花在省市连连夺魁,被称为“中国一绝”。并在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每年大荔县八鱼乡阿寿村的“二月二”庙会,研究和参观面花的民间艺术专家和爱好者络绎不绝,阿寿村面花在省内外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在此,我们希冀渭北面花能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扩大自身的宣传力度和影响,在不失其本性的前提下走上以产品开发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的路子,促使其焕发出民俗文化的新风采,向外界展示丰厚内涵,成为传播农耕文明的一颗明珠。

来源:渭南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素心 流年 两面

上一篇:窗格里的巧思与向往——朝邑剪纸
下一篇:宋代建盏的釉色究竟有何魅力?为何赢得国内外人追捧?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