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在今湖南一带的楚国创造的物质文明和文化的总称,是我国主流文化---汉文化的前身和渊源,其创造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不朽的杰作,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楚国先民本在中原地区生活,带着姬周文明南迁后,与当地蛮夷文化相融合吸收,逐步发展出独特的楚文化。 经过几代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造和奋斗,为楚国兼并发展打下物质基础,楚国从鄀国盗牛的小国,发展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在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作为经济附属物的楚文化也在不断发展,楚文化凭借其深度和宽度,在秦统治时期仍有其强大的影响力。 一、楚文化在秦统治时期存在的方面及其原因 公元前223年,王翦率60万大军,大败楚军,俘虏楚君负,攻破寿郢,楚国灭亡。为彻底颠覆楚国,并巩固其统治,秦依靠政治力军事力强力摧毁楚文化,并极力推行秦文化。但是依靠政治军事所推行的文化无法深入人心,得到楚民的支持,更无法替代传承久远,生命力顽强的楚文化。故楚文化在秦统治时期仍在楚地独立的演进发展着。 (一)体现在习俗信仰方面,楚俗尊凤尚赤、崇火拜日、喜巫近鬼。楚人认为自己为日神远裔,火神祝融嫡嗣。日火皆为赤色,故而尚赤。汉代《白虎通》载,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卞鸦·绛鸟》注曰:“凤凰属也”。 可见,祝融不仅为火神,也是凤的化身,楚人在尊祖的同时,也就对凤有独特的尊重。至于为什么楚人对凤凰,日,火等温热符号钟爱有加,其一原因是楚人位于长江中下游,气候潮湿,为满足人们心中的慰藉,所以人们将心理寄托在火属性的事物,文化上面,形成独特的尚火文化。 文化习俗,是文化传统的直接反映,是文化心理的外在表现,保持原有的文化习俗,也就是保持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秦统治者何尝不知如此,云梦秦简《语书》中说:“自从令丞以下知而弗举论,是即明避主明法也,而养匿邪避之民。”可见秦官吏对此现象不仅难以禁绝,而且有些官员被楚文化所感染。即便严令各县,道以法令,江汉民众竟敢无视秦法,我行我素,表现出对维护楚文化的坚定决心与对楚文化深厚情结。 之所以秦官无法令行禁止,与楚国地形有很大关系,楚国位于东南丘陵一带,与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大大不同,法令要想传播,需翻山越岭,并难以监督法令实施,天高皇帝远,法令自然难以维持。再者法令有其不完善之处,文化习俗的改变,文化传统的遗弃和文化心理的归顺,只能靠异质文化的优越性,先进性的长期诱导和默化,岂能以暴力强制,如此则适得其反。 (二)体现在文学思想方面,先秦之诗莫过于楚辞,先秦之骚人莫过于屈原。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楚国山川多样,仅湖南一带名山便多达十多种,楚国境内的鄱阳湖又是中国较大的湖泊,这样大气的江河湖海易让人浮想连篇,几百年后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想必屈原在面对这种景象时,发出“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类上,云容容兮而在下。”的感慨也是呼之欲出的吧。这样优秀的自然条件,辅之以悠久的历史,再运用细腻的艺术技巧,如比喻,象征,托物起兴等表达手法,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国位于原始森林茂密的长江中下游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极度不发达的情况下,普通铁器根本无法大面积开发原始森林。楚国先民在面对这样一望无际的森林时,不免有茫然之感,这种茫然引发了人们对宇宙起源和人生的思考,这样就诞生了春秋显学之一,道学。老子和庄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我态度,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起源的思考便是由这种茫然而产生的。 由于秦朝的文化政策,楚辞道学一度消亡。刘邦的楚风诗句“大风起兮云飞扬”,与汉朝早期黄老之学的治国思想都可以推断出在秦朝时期楚文化并未消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因为秦朝太短,楚文化又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秦文化虽对楚境的传统文化有着强制性的冲击,但其影响总的来说还是有限的。 今湖南原为楚国南境,洞庭湖区及长沙一带乃属楚国腹地。公元前227年,秦人拔郢后乘势“取洞庭,五渚,江南”但次年,楚人又一次收复江南失地,直到公元前223年秦拔寿郢而灭楚国,今湖南全境才属秦所有。因此在战国末年,今湖南仅有西北的一小部分被占领时间长,而全境受秦人统治时间只有20年左右。既然如此,秦文化在楚地的传播和推行就十分有限。二、楚文化在秦统治时期的影响 首先是对秦文化的促进作用,《阿房宫赋》中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这无疑是一种文化掠夺和仿效。楚国的宫殿,财富,文化作品在咸阳都得以复制。为能更好的还原楚特色,将楚地的能工巧匠掳到关中,这在无形中传播楚文化,促进秦楚文化的融合,直接的和广泛的影响到秦文化的发展。 据关中的考古资料,就明显可见楚文化对秦文化的影响。战国晚期至秦代的秦宫建筑,一反从前的多重院落式宫殿建筑风格,而出现高台建筑和巨型的建筑组群,在气势方面追求上扼天穹,下压黎庶的崇高博大富丽堂皇的效果,而这种效果正是楚宫建筑的传统。秦宫风格的变化,或许就受到了楚宫建筑的影响。 在战国后期秦的漆器虽制作于秦,但上面的龙凤纹样,带有楚韵,如咸阳秦宫遗址的壁画,瓦当与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和秦俑等纹样。这些文物上的纹样与之前传统的死板呆滞的气氛完全不同。再者楚文化与姬周文化同源同根,文化特点大大相同,是东周文化的代表,处于东周的大背景下,秦文化不可能不受其影响。应该说,秦文化的最终成就,在相当程度上也是汲取了楚文化的因素而取得的。 另外,楚文化加速了秦的灭亡。秦统治者所关注的主要是“饰后宫,充下阵,娱心意,悦耳目”的楚国物质文化成果,对于楚文化精神则忽视。在楚国建国历史上遭受过耻辱,君子知耻而后勇,楚人凝聚了“仆夫悲余马怀兮 蜷局顾而不行”的爱国情怀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团结精神,在秦统治时期不敢言而敢怒。秦灭楚的屈辱,和复国的决心最终在大泽乡处爆发,开始了秦末的农民战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三、总结 从战国晚期到秦代,秦人虽在政治在逐步统治了三楚之地,但在文化层面,秦人所推行的法家思想,秦文化并没有在三楚之地占据主导地位,楚文化在三楚之地始终保持一定程度的发展和存在。强制推行在楚地推行秦文化,不但不能达到统治者预期的效果,反而因遵循文化的发展规律与楚文化杂糅甚至融合。 从楚文化发展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化之间交融能够促进双方的发展,“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理只能是自掘坟墓。秦国对待楚文化一直实施打压的政策,只能积累楚人的仇恨,最终导致项羽等人的揭竿而起。若秦国能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虽不能“可至万世而为君”但至少不会只传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