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最高的荣誉自然是名列三甲 ,这就代表你已经高中。如果你位列一甲,那就是精英中的翘楚了,因为一甲只有三个人,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人的文化修养,策略分析,应变等能力绝对是一等一的高。 宋代是一个很重视文化人的朝代,文官的地位比武官高,据说宋太祖还传下了“不杀文人”这一训言。宋代的科举看上去很美,但实际上你想在宋朝中一个状元,光靠实力绝对不够,还得有很多因素。 宋真宗是一个另类的皇帝,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后世帝王不敢泰山封禅,只因这位皇帝自编自导天书降世的闹剧》,辽国入侵,在宰相寇准的力主亲征下取得胜利。后来他与辽国签定“澶渊之盟”,一开始觉得挺好,后来在王钦若这个奸臣的点拔下,觉得“澶渊之盟”是一个耻辱条约,要被后世谩骂。王钦若让他弄出一个“天书降世”的祥瑞。为了搞好这个骗局,他不惜贿赂当时的相爷王旦,最终将这个从秦始皇开始的“封禅”礼仪搞臭 ,从此之后没有帝王敢去泰山“封禅”。 1015年的科举,通过层层选拔,礼部上报名单,接下去就要举行殿试。在殿试之前,宋真宗说了这样一句话:帝顾谓宰相曰:“今岁举场,似少谤议。”——《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三十二》 皇帝这么肯定这一次科举的工作成绩,大臣自然就开始讲述这一项工作是做的如何精密,我们工作是如何努力才有这样的成绩,这是古代官场的常态。王旦曰:“条式备具,可守而行,至公无私,其实由此。”——《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三十二》 群臣互答之后,殿试开始,又有一部分人淘汰了。有些人认为一个一个淘汰下来,第一名就出来。第一名不是这样定出来的。必召其高第数人并见,又参择其材质可者,然后赐第一。——《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三十二》 要从这几个人中参考他们的综合素质,再确定谁才是状元。 当时殿试中有两个人实力相当,不分伯仲,这两个人就是莱州胶水县的蔡齐,江西新余的萧贯。 该谁是第一呢?很多人认为这个状元是皇帝说了算,其实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当时在场的重臣都可以发表意见,最后综合意见才能确定谁当这个状元。 当时宋真宗看中蔡齐,理由是蔡齐的相貌举止加分。齐仪状秀伟,举止端重,帝意已属之——《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三十二》 这个时候,被王钦若挤出权力中心的寇准回来了。寇准这个人虽然是北宋名相,但是他身上的小毛病不少,比如他喜欢请大臣喝酒,到了他家,他就把大门关上,谁不喝醉就不准离开,有重要公务也不成。还比如他有严重的地域歧视。自古有华夷之辨,当时中原视四周为夷,虽然同为大宋国土,身为宰辅的寇准却以中原人自居,他是陕西人,他觉得状元应该让中原人得,而不是南方人得。 当时他说了一句很过分的话,南方下国人不宜冠多士。————《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三十二》 宋真宗本来就想定蔡齐为第一名,寇准再这样说,那蔡齐就拿到了状元。 蔡齐能拿到状元主要二个原因,一是地域优势,二是长相和气度,这两个更多属于先天而不是后天。 蔡齐被定为状元之后,寇准很得意,他说他又为中原夺得一状元,这说明当时宋朝的地域歧视不是一般的厉害,从他的洋洋得意可以看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虽然状元如此确定有些儿戏,但是蔡齐与萧贯的人品和作为还是可圈可点的。蔡齐为人刚正不阿,为官也很有官声,后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为其立传。萧贯的仕途就没有办法与状元相比了,他一路官运并不通畅,46岁就过世了,其原因自然与地域歧视有关了。 当时中进士的还有一人,那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北宋名臣范仲淹,虽然当时中举时,范仲淹的成绩不如蔡萧二人,但成就远超此二人。今人可能知道范仲淹,但未必就知道科举成绩比他们好的同科的蔡齐与萧贯。 如果你觉得地域和长相的缘故被定为状元,有些过份,那么下面这两位被定为状元,你会觉得不是过份而是无耻了。 这两个人分别叫秦熺,秦埙,这两位取得的状元与上面谈到的状元是有区别的,他们两位取得的是礼部组织的省试,他们取得第一名。 这两个姓秦的是谁呢?他们分别是秦桧的养子与孙子。绍兴十二年科举,谕考试官以其子熺为状元,二十四年科举,又令考试官以其孙埙为状元————《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一百三十》 这里还发生了有趣的事情,当时秦埙在“锁厅试”的时候,秦桧就让主考定他这个孙子为状元。陈之茂作为当时的主官顶住压力,让陆游当了第一名,秦埙第二名。到了省试的时候,礼部主官是秦桧的亲信,所以秦埙毫无悬念地成为状元,因为陆游挤了秦埙第一名,所以这次陆游落榜。殿试的时候,秦桧满怀信心觉得孙子一定是状元。结果宋高宗却定了张孝祥状元,秦埙是探花,也就是第三名。 张孝祥这个状元还是很合格的,他成了状元之后就为岳飞喊冤,自然受到打压,他的官路后来也不太顺利,38岁就离世。 所以很多人认为科举是很公平的举措,那也是理想化的想法,因为这个世界上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一是一切标准由人操作,二是任何标准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是有好坏两面。同样一个人最终能否成功并非仅仅由才华决定,还有其他很多因素,而这些因素有一个统称的词语,那就是机遇,或者说是命运。
|